改變孩子的磨蹭習慣就要管理好孩子的時間
改變孩子的磨蹭習慣就要管理好孩子的時間嗎?很多家長抱怨家里的孩子在做事情時磨磨蹭蹭,時間觀念不強,甚至沒有時間觀念,不懂得抓緊時間小編悄悄的問句:怎樣才算有時間觀念呢?原來有一部分人的時間觀念很強,但也有許多人的時間觀念是模糊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改掉孩子磨蹭的習慣和時間管理的關系,一起看看:
你也許不同意這種說法,那么,不妨問問自己:昨天一整天是怎么安排的?是否有清晰的計劃?這些安排是否合理?每件事情分別花了多少時間?對自己的時間安排能精確到什么程度?
自己不善管理時間怎能說教孩子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善于管理時間,那么,也只能空洞地說教孩子,于是,“抓緊時間”就成了最正確的廢話。孩子困惑的,往往是怎樣才能“抓緊”?就算善于管理時間的人,怎樣將自己的方法教給孩子,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查一下“時間觀念”的概念,按照三分法來分,可分為自然時間、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人文時間的核心是歷史時間,與我們的討論關系不大,在此略過。而自然時間的核心是鐘表時間,是客觀的;心理時間的核心則是體驗時間,是主觀的。
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并非總是重合,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笑話恰好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只覺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個熱火爐上,片刻就像一小時。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如果讓孩子看喜歡的動畫片,兩小時都不嫌多;如果讓他做不喜歡的作業,半小時都度日如年。
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沖突,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回憶我的小學和初中階段,二者的沖突是那樣的激烈——上課時,時間像個蝸牛;走神時,時光卻快如閃電。回過神來,總是懊悔不已。
那時候,心中很困惑,也很苦惱,卻解釋不了這個矛盾。現在終于明白了,我們的心理時間像個自由散漫的孩子,跟著感覺走,在喜歡、高興、愉悅的時刻,它過得飛快;在排斥、沮喪和煩惱的時刻,卻漫長得要死。
首先,改變心理時間
通常,人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心理時間過得最快,內心感覺也最愉悅。人物傳記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許多天才人物,像玩兒一樣,就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羨慕這些人,既享受了過程,又收獲了結果。
他們為什么能二者兼得呢?除了天賦和勤奮等因素以外,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當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內心的阻力是最小的,甚至接近于零,這時心理時間自然是很快的,在我們眼里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小菜一碟。孩子也一樣,如果對一件事有興趣,完全沉浸其中,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
這再次印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正是所有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高度重視培養興趣的原因。興趣不但關乎做事的效率,最最重要的,它直接左右了生命的質量。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內心感到充實而愉悅,這樣的生命歷程自然洋溢著幸福感。
相反,如果被迫去做厭惡的事情,心理時間便被人為拉長,做事的過程讓人倍感煎熬。經歷這樣痛苦的過程,就算最后取得成功,也不算完整的勝利。那么,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改變心理時間最核心的方法,都是培養興趣。
此外,心理預期也是影響心理時間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是相反的。比如,孩子越盼著下課,感覺時間過得越慢。家長也容易陷入這個誤區,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結果總是發現慢的證據。
一方面,這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往往是大人的心理狀態干擾了孩子。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有合理的時間觀念,雙方都要降低心理預期,不要太急躁,我們越希望快,心理時間就越慢,這便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情緒也在心理時間中扮演重要角色。孩子面對不喜歡的事,總是會極力轉移注意力。這時我們便會認為孩子“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孩子只是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面對這種狀況,家長最容易產生挫敗感,并責罵孩子。
家長運用說教、責備、打罵、恐嚇這些手段,短時間內會有些許效果,但破壞了孩子的心理時間,增加了心理阻力,只會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有些孩子的心理時間已經很慢,比如一讓他做作業便度日如年,這時候,如果繼續運用責罵的方法,只會繼續拉長孩子的心理時間。我們不妨重新尋找對策,采用正強化的方式,去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并及時予以肯定。
這個方法也許不會立竿見影,但絕對可以春風化雨,慢慢改變孩子的心理時間。遇到不喜歡做作業的孩子,我們需要一些規則來約束,但最根本的,還是發現學習的樂趣,增強孩子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其次,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對每件事情都保持高漲的熱情,當我們不那么熱愛的時候,就需要對自然時間保持覺察,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我開始認真探索這個問題,是在考研的時候,我在書中也描述過。當時離考試還有100天,需要看的書,摞在一起有一尺高。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不要過度苛責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對日常行為所用時間,往往也缺乏覺察。不信,我們不妨寫出自己寫一頁字、做一頓飯、早起洗漱、整理一次衣柜等生活小事所用的時間。如果寫不出,不妨估計一下然后再核對,就會發現,我們的感覺未必準確。
我也常常建議家長用這個方法,悄無聲息地幫孩子記錄。連續記錄一個星期,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孩子會高估了自己的速度,或者低估了作業的難度,或者因為邊寫邊玩耽誤了很多時間。
這個觀察,也會修正我們的判斷,孩子的許多問題,不是因為態度不端,而是能力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提示孩子早點開始做,為難題多留出一些時間,而且,關于提前多長時間,這個記錄可以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
當然,我們希望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而不是苛責孩子,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千萬不要把這個記錄,當做監工的手段,如果用最高標準要求孩子,總是能找出不足,那樣,孩子肯定會苦不堪言。
第三,在疲倦之前休息
有的孩子喜歡一鼓作氣,比如,連續兩三個小時做作業,中間不休息。這樣看起來,似乎非常專注,一口氣做完,心里也會有成就感。不過,從用腦衛生的角度來看,我不贊同這樣的方法。
我們自己都有這樣的體會,開始的時候,效率很高,漸漸的,就有了疲憊的感覺,只是強迫自己打起精神,這種硬撐著的狀態,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而且,這樣也會人為拉長心理時間。
對于孩子,我一般建議學習30分鐘休息10分鐘,如果始終保持這個節奏,孩子不會有特別疲憊的感覺。古人所謂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是非常有道理的。
時間仿佛是有重量的,時間越長,給人的心理壓力越大,當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在言語和肢體動作方面,就會發生變化,比如自言自語、抓耳撓腮、心不在焉、情緒低落。
有的孩子喜歡在作業中間問還有幾分鐘休息,多數家長都會將其理解為心浮氣躁、光想著玩。在我看來,浮躁只是其中一種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印證自己某項作業所用時間。
溫馨提示:綜上所述,我們所謂的培養時間觀念,教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就是培養孩子對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感覺。只有孩子在這兩方面都能有良好的認識,才能激起對世界的觀念。其實孩子的時間觀念還來之家長的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有很強的時間觀念,那么孩子從小耳染目睹的多了,自然也就慢慢的養成了時間觀念,所以小編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我們家長先管好自己,給孩子做好榜樣,再引導孩子,好習慣總能讓孩子受益終生,所以家長們努力喲1
-
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讓孩子喜歡并主動學習的秘密是什么呢?對于學齡期的孩子來說能喜歡上學習并且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是每個家長共同的心愿,但是
-
寶寶不正確的走路姿勢有哪些隨著寶寶身體正常發育,使之此時到了應該進行學走路的時間,但往往在學習走路的過程會出現左右搖擺不定,并且有時走路姿態十分酷
-
家長在和寶寶交流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隨著寶寶逐漸的增長,此時語言功能的完善正逐步的有所提高,所以家長要利用正確引導去進行和寶寶加以交流,但家長注意不要過分滿
-
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家長請你告訴孩子讀書的這些好處嗎?俗話說“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可以讓你明理,讀書可以提高你的內涵。也許孩子會說“讀
-
培養高智商寶寶的六大秘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能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提高寶寶智商的方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跟孩子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