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疾病和家長有關
“在平時的門診中,我們遇到家長最多的問題還是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還有些呈現孤獨癥的癥狀。這說明家長們已經不僅僅只關注孩子感冒、發燒引起的身體疾病,還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是不是‘生病’了。”上周,專家給全體小班家長上了一節“心理課”。 對于孩子的“心理疾病”,柯所長認為,有一部分是孩子的基因所導致的,而另外一部分還是跟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心理疾病一:孩子“小叛逆”
“我家小孩特別磨蹭該怎么辦?”“孩子總是不聽話,打他還不認錯,我們應該怎么做?”“有時候他一件事做錯了,我們跟他講半天還是一點用沒有,這樣的我行我素到了以后怎么辦啊?”在咨詢會現場,家長反映最多的就是孩子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而這些小問題如果不及時關注并干預,不僅會產生孩子對家長的“叛逆情緒”,也會衍生為不同的“心理疾病”。
當孩子犯錯或者行為沒有符合家長預期的時候,家長可能會根據經驗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這種方式不一定是對的。在教育孩子時需要一些正確的養育技巧,比如家長要耐心,不能強迫孩子去快樂,要少給孩子一些批評,特別強調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來源家長給予孩子“我能干”“我受歡迎”的感受。
心理疾病二:孤單感“作祟”
“我家女兒天天跟我說,媽媽你給我生個小妹妹吧。”在講座結束后,一位家長的一句話,立刻引來了周圍家長的共鳴。不少家長認為,現在家里基本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經常會向爸媽要求再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其實這不是孩子的無理取鬧,而是孤單感在“作祟”。二幼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在幼兒園中,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用大哭大鬧的極端方式來表達情感的孩子不少。“兒童生長發育中有塊區域是表層看不到的,我們要引領家長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問題也許本質上來看是家長的問題。”南京市第二幼兒園的陳園長告訴記者,其實孩子任性跟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獨生子女容易得到家長的溺愛,家長的過分寬容形成了孩子任性甚至不講理的性格。因此孩子需要在一個集體的環境中逐漸去磨合,在集體中學會合作,調試孩子自己的行為。
專家“配方”:家長管理好情緒,是孩子健康心理的“維生素”
“我們現在的家長在幼兒教育中呈現兩方面突出的問題,一個是操之過急,第二個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柯所長說,孩子的各種能力在相應的年齡段才能顯示出來,“比如說你要求3、4歲的孩子寫字不會顛倒,這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到6歲可能對文字才會有基本的敏感,要是你的孩子6歲寫字還很顛倒,那時你再急才是應該的。”柯所長認為,家長對孩子要有正確的預期,如果家長對兒童各個年齡段的發育特征不清楚,那很容易導致過度的教育方式。“想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心理,家長一定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發火。”柯所長說,家長的好情緒就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維生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補充“營養”的作用。特別是在六歲以前的孩子,對于家長發脾氣其實很難“買單”,比如爸爸媽媽一發火,孩子可能會暫時停止自己的行為,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生氣了,但卻很難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所以,家長要保持一個好情緒才能給孩子的心理健康以正確引領。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提高孩子注意力的五個方法很多父母一聊起孩子,就會開始大吐特吐苦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慢、做題粗心、學習成績不好......,其中注意不集中在很多
-
孩子好動是多動癥嗎?兒童好動與多動癥的區別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孩子過于好動,往往會讓父母誤認為是多動癥,那么孩子好動是多動癥嗎?其實這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進
-
要開學了,如何緩解孩子的開學恐懼癥很多孩子到快開學的時候,就會陷入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這種情況稱為開學恐懼癥,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與
-
孩子丟三拉四怎么辦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整理物品的習慣在生活中,不少的孩子都存在丟三拉四的習慣,比如自己的書本、玩具、衣服等都會亂扔亂放,然后要用時再到處找,令父母大為光火、
-
孩子愛攀比怎么辦呢現在生活很優越所以滋生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使之在日常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穿新衣服了,便讓自己的爸爸媽媽也要買,看到別人有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