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商榷的中國式教育10問題
身在中國,我們從小就接受著中國式的教育,對自己的孩子也灌輸著中國式的教育方法,但是中國式的教育方法,不得不承認有很多的弊端,如體罰,缺乏鼓勵,溺愛等,這都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健康發育,下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中國式教育的十大“硬傷”。
1.動輒體罰。 美國華裔教授曾在《虎媽戰歌》一書中介紹了她的中國式教育法: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在美國引起轟動。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很難超越父母。與其打罵,倒不如言傳身教。家長在家不妨多把時間用在看書上,用家庭氛圍給兒女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知道要努力學習。
2.一味溺愛。 溺愛也是中國父母常犯的錯誤。山東省中山心理治療與咨詢研究中心統計發現,在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70%~80%。這類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家長一要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則;二要分清是非對錯,不能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
3.物質刺激。 考95分以上,給孩子買電動玩具;考進年級前三,獎勵100元錢;幫媽媽洗碗,給5塊錢……不少家長喜歡用物質激勵孩子,這個方法本身沒錯,但如果用錯了年齡段,用得過度,可能讓孩子變得貪婪、唯利是圖。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物質獎勵不可缺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逐步增加精神激勵,比如多表揚、贊美。
4.只養不教。 瑞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離婚對孩子可能產生巨大的負面心理影響。只養不教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系敏感,難以交上朋友。這類家長要利用吃飯、睡前等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還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集體活動。
5.意見矛盾。 為了孩子學什么興趣班這樣的事情,不少爸爸媽媽不停地爭吵,讓孩子無所適從。比如爸爸說考90分就可以去公園,媽媽偏說考95分才行。這類矛盾型家庭在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上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長期如此,孩子容易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會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癥狀。父母雙方要統一目標和計劃,對孩子態度保持一致,對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
-
流感來襲兒科迎就診高峰 兒童預防流感的方法其實我們都知道,現在也是流感的高風的季節,那么很多孩子都會被這個疾病給困擾著,那么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一些正常的生活
-
無聲世界,AI上閱讀,讓聽障兒童享受無聲世界的快樂通過智能小程序幫助聽障兒童無障礙閱讀,用科技助力聽障兒童的語言發展。
-
如何給寶寶安全更換紙尿褲我們都知道只要過著生活中也是吸引很多的新生兒必須要使用的東西的,可是在使用的時候應該要了解清楚,因為紙尿褲的牌子也是各不
-
小兒秋季腹瀉分成4個類型一般來說,到了天氣非常寒冷的情況下,可能很多小寶寶都會出現一些感冒,咳嗽發燒也是非常正常的,那么如果是小寶寶,經常高燒不
-
懷孕了? 有這些表現就對了!近日,北京一組小道士造型照片在網絡上走紅,三個小朋友萌態可掬,可愛值爆表。網友直呼:看著他們,心都要萌到化了。三個“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