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有資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習慣,培養孩子正直果斷、豐富的感情和個性,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則注重培養孩子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他們教育孩子做到:(1)寧苦而不嬌,(2)家富而不奢(3)嚴教而不袒護。在這種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們的孩子到了20歲,個個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見,外國人的家庭教育對行為習慣的培養很重視。正如培根所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應試教育為目標,只希望孩子學習能考個高分,而忽略了對孩子品質、能力的培養。清代大畫家鄭板橋臨終時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饃,等兒子臨時學習并做好送來時,他已經咽氣了。他留給兒子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可見,他臨死前還不忘教兒子自立、自強的習慣,這對我們今天的父母難道不是個啟發嗎?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教會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戰,要從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知識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配合學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的行為習慣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他律階段(6~8歲)、自律階段(8~10歲)、公正階段(10~12歲)。皮亞杰認為,在自我中心階段,行為習慣具有不穩定性:在他律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之一是絕對遵從父母或老師的。小學低年級兒童正處于兒童行為習慣發展的他律階段,他們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沒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標準,道德觀念主要受周圍人們的影響,比如家長、老師,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學和朋友。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協助學校教育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因為在這個時候進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穩固的習慣,同時還可以防止孩子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形成一些不良習慣。
不要更改用手習慣 |
小兒發熱忌濫用藥 |
|
-
怎樣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五招讓寶寶“能說會道”有很多的家長朋友說鄰居家或者朋友家、親戚家的寶寶好會講話,特別的討人喜歡,而自己家的寶寶卻沉默不語,怎樣都不肯多說話,其
-
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的方法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孩子長大成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眾多家長對孩子的期盼,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么在孩子小的時候要進
-
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孩子的智力雖然存在先天性,但是通過后天培養也可以獲得提高,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開發孩子的智力,讓孩
-
孩子的20個壞習慣,你知道幾個?在三字經中,開頭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這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期還不能充分理解對與錯的定義,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進行正確的引導
-
怎么教孩子游泳 只需簡單五步驟怎么教孩子游泳呢?說到游泳,這是一項很好的本領,一些家長不會游泳,所以特別想教孩子學會游泳,但是自己不會游泳能不能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