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應按“兒童的方式”生活
談起現在的孩子,人們無不發出嘖嘖的艷羨聲:他們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媽媽心里的小太陽,是爺爺奶奶心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鋼琴彈,有高級畫筆用,有外教陪著……我們那時候有什么啊?飯都吃不飽,更別想擁有電動玩具和好看的卡通書了……
聽起來似乎真是如此,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現在的孩子缺少一樣東西:快樂!我們小時候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在田野里狂奔、泥土里翻滾,捉迷藏、丟沙包、跳皮筋、打彈子……他們統統享受不到!
“8:00~8:40 英語;9:00~9:40 拼音;10:10~10:50 珠心算;11:10~12:00 寫字……”看著這排得滿滿的教學課程表,你很難想象它適用的對象竟然是4歲的孩子。而事實上,現在大部分幼兒園的課程都安排得如此緊湊,而且除了這些文化課之外,還有繪畫、舞蹈、英語等“特長班”、“興趣小組”。總之,把幼兒教育小學化,盡管違背教育規律,可是家長喜歡,所以這種忽略對孩子行為習慣、自立能力的培養,忽略孩子對玩耍的需求,只注重灌輸文化知識的風氣,在幼兒園里愈演愈烈。
孩子的童年已被長輩們的溺愛與期望占有,他們成了家長們望子成龍、互相攀比的犧牲品。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五歲的“莫扎特”、六歲的“達芬奇”、七歲的“托爾斯泰”……于是,形形色色的特長班壓得孩子氣喘吁吁,甚至連三五歲的幼童也不放過,孩子的童年就這樣被蠶食了。
其實,玩是孩子成長的維生素。如果我們以學習重要為由,壓抑他們玩的天性,剝奪他們玩的權利,孩子就難以健康成長,這不但是一個孩子的悲劇,也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科學的教育觀是建立在正確的兒童觀之上的,要讓兒童首先“成為兒童”,讓兒童按“兒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東子給80后家長的建議——
1. 放手讓孩子盡情玩耍。
要知道,讓孩子盡情地玩耍,能有效促進孩子的身心發育,同時,還能讓孩子發現自我,提高其創新精神,這遠比讓其學個特長重要得多。據一項研究表明,知識、技能等智力因素對一個人的成功只能起到30%的作用,而興趣、愛好、性格、意志、心理素質、體格等非智力因素卻能起到70%的作用。
幼兒的玩耍是自發的。多數情況下,他們玩耍不是在父母或其他人告訴、指示后開始的,而是自己主動開始的。玩的內容和方法,也不受父母的約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這樣才玩得專心,玩得有趣。如果他們想玩的東西,大人偏不給玩,而讓他們玩大人給的東西,那么他們就會感到沒有興趣。因此,作為父母,最好是為孩子提供玩耍的機會和條件,而不要過多地去限制和要求玩什么內容。只有讓他們自主地進行玩耍,才能較大限度地開發其豐富的想象力。
幼兒時期,孩子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外,大部分時間應在玩耍中度過。對于玩耍的作用,家長萬萬不要輕視。從兒童不同年齡玩耍的特點來看,玩耍與智力的發展是有密切聯系的。因此,家長要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其玩耍給予正確的指導。
2. 幫孩子充實玩耍內容。
各年齡段孩子玩耍的內容是不相同的。
1歲以內的嬰兒,喜歡的玩具帶有明顯色彩和音響,如紅、綠氣球,撥浪鼓、鈴鐺或一些有明顯色彩、有音響、有光亮的玩具,這些有利于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喜歡推拉小車、玩皮球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促進走路能力的提高,而且對改善肌肉及關節的協調性有很大作用。以后,慢慢開始喜歡玩積木、看圖片、翻畫冊等,說明思維能力有所發展。
2~3歲的孩子,開始會做模擬游戲,這是想象力、思維能力發展較快的時期,所要玩的玩具的種類、玩的內容逐漸增加。由于想象力的豐富,這時什么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玩具,如布娃娃、動物、玩具汽車、玩具手槍等,他們都很喜歡玩。
-
媽媽應給孩子的六大教育,你做到了幾個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媽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會給孩子提供各種所需,但其實媽媽提供的,未必是孩
-
寶寶什么時候可以學習用筷子 讓孩子學用筷子進餐的方法筷子是我國的一種獨特餐具,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除此之外,用筷子吃飯可以讓我們靈活使用手指,而且對寶寶的
-
孩子愛說謊怎么辦 怎樣避免孩子說謊說謊在字典中是故意說假話、故意隱瞞事情真相的一種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部分孩子存在愛說謊的毛病,那么孩子愛說謊怎么
-
寶寶玩什么樣的玩具可提高能力發展玩具是寶寶很喜愛的,特別是一個好的玩具能極大促進寶寶動作協調,而且在玩耍過程中能極大的提高大腦智力的不斷開發,對于影響寶
-
如何安撫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環境在日常一定有看過,為之寶寶剛進入幼兒園時,由于脫離之前的熟悉環境而極為不適應,因此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情緒,不管在幼兒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