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育子七不責學批評方法
教育孩子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事情。現(xiàn)在很多父母過分溺愛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了自己,這其實不是在愛孩子,很可能會害了孩子。那么,古代的父母們又是怎樣教育孩子呢?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古人育子的方法。
編者按: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shù),一種智慧。”孩子犯錯不可避免,批評深了,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評淺了,又怕孩子不當回事。怎樣批評才能產(chǎn)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傷到孩子呢?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人已經(jīng)在《黃帝內(nèi)經(jīng)育胎智慧》中提出了育子“七不責”的教育方法,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與智慧,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當眾不責
近年來,“當街讓孩子罰跪”、“逼兒子裸體游街”等當眾懲罰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而“對眾不責”這一古訓,正是告誡家長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或當著熟人的面訓斥孩子。
去年熱播的《爸爸去哪兒》中,石頭尿褲子后,一溜煙鉆進了臥室。郭濤曬好褲子,開玩笑地問“這是誰的褲子”,石頭漲紅了臉:“哎呀,我知道了,你也不用一直說吧!”這一幕恰恰體現(xiàn)了發(fā)展心理學研究中“3~6歲的孩子已開始維護尊嚴”這一理論。
孩子越小,心理上越需要家長保護。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尊重其感受與人格,盡量避免在他人面前訓斥孩子,也不要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復說給別人聽。常讓孩子出丑,不僅會傷了孩子的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此外,“對眾不責”并非姑息縱容,如果是原則性錯誤,比如打小朋友、無故發(fā)脾氣等,家長應馬上制止,并嚴肅但不嚴厲地告知這種行為不可容忍,并馬上將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及時幫他分清是非曲直。
悲憂不責
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但心理學研究顯示,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創(chuàng)傷的必要過程。此時,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對四周事物以及告誡勸解全不在意。
父母站在孩子身邊,他會感到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支持。通過哭泣排除煩惱后,就可以精神煥發(fā)地面對生活。如果家長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家長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
媽媽應給孩子的六大教育,你做到了幾個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媽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會給孩子提供各種所需,但其實媽媽提供的,未必是孩
-
寶寶什么時候可以學習用筷子 讓孩子學用筷子進餐的方法筷子是我國的一種獨特餐具,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除此之外,用筷子吃飯可以讓我們靈活使用手指,而且對寶寶的
-
孩子愛說謊怎么辦 怎樣避免孩子說謊說謊在字典中是故意說假話、故意隱瞞事情真相的一種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部分孩子存在愛說謊的毛病,那么孩子愛說謊怎么
-
寶寶玩什么樣的玩具可提高能力發(fā)展玩具是寶寶很喜愛的,特別是一個好的玩具能極大促進寶寶動作協(xié)調(diào),而且在玩耍過程中能極大的提高大腦智力的不斷開發(fā),對于影響寶
-
如何安撫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環(huán)境在日常一定有看過,為之寶寶剛進入幼兒園時,由于脫離之前的熟悉環(huán)境而極為不適應,因此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小情緒,不管在幼兒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