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的優劣
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上,苦盡甘來,這都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大多數人比較認可的觀點,但是吃苦教育真的那么完美嗎?其實細細想來,這種說法也不是無懈可擊的,有很多持不同觀點的朋友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也許過度的吃苦會使孩子喪失繼續前進的信心。
疑問1:吃苦教育只是為了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孩子變得更“強”嗎?
“吃苦教育不只是培養孩子頑強的意志力,讓他們變得更‘強’,更是培養孩子們柔軟的心靈,提高共情能力、憫弱能力,讓他們變得更‘軟’。”
很多人在推崇吃苦教育,憑借的理由就是當前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責任意識淡薄,過于沉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遇到困難輕言放棄。沒錯,啃老族的存在,讓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孩子們需要吃苦教育來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堅韌的意志力。這樣的孩子在精神上、意志上不夠“強”,大家普遍認為要通過吃苦教育讓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堅強,練就頑強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可是,與此同時,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很多孩子卻出人意料的冷漠,鐵石心腸,他們看到別人深陷痛苦,常常無動于衷;對自己的擁有幸福不知珍惜,對他人給予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孩子缺乏柔軟的內心。人世間的樂總是相似,而苦各有不同,樂可以獨享,苦則希望分擔。對他人疾苦的理解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彌足珍貴,而體會他人的苦尤其需要一顆柔軟的心靈,一顆對苦有過切身感受的心靈。我認為,同樣可以通過吃苦教育來培養孩子柔軟的心靈。
吃苦是一種獨特的內心體驗,會拓寬加深孩子對自己情感的認知和體會,吃過苦的孩子知道陷在困苦中的感受,知道從困苦中走出來需要什么樣的努力,也體驗過走出困苦后內心的愉悅。有一句話說,你看到的都是你內心有的,如果你沒有體會過、經歷過,那么你是看不到或看不懂的。當孩子有了豐富的內心體驗,他就更容易對周圍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也容易出現相匹配的情感,看到別人深陷困頓,他更可能去理解或援助,看到別人開心順利,他更可能心生歡喜和祝福,得到別人的關愛,他更可能心存感恩。說到底,吃點苦能讓孩子體驗豐富,內心柔軟,建立更為和諧真摯的人際情感。
疑問2:吃苦教育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的理念是不是互相矛盾?
“吃苦教育與無條件的愛并不矛盾,他們只是從不同層面去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在邏輯上存在先后之別。”
隨著西方育兒理念的迅速傳播,很多父母已然接受很多前沿的理念,比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重要的一個。有人認為,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不能讓孩子吃苦,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要求不講條件地愛孩子,不管他是優秀還是普通,是讓人滿意還是令人頭疼。總之,愛孩子跟孩子做了什么毫無關聯,只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就毫無保留地給予他們愛。在人們的想象里,在這個理念下生活的孩子將是無比舒適和幸福。而吃苦教育,則讓人聯想到痛苦和磨練,跟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相比,后者似乎缺乏溫情,甚至還帶著冰冷,而且相信孩子也不會那么歡迎它。
那么吃苦教育和無條件的愛互相矛盾嗎?不是,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無條件的愛是從接納孩子,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鋪墊溫暖基調方面著手,給孩子以力量和支持,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吃苦教育的目標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生活所需的優秀品質,著眼于發展孩子的多種能力,同樣是為了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但兩者在時間先后上有區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基礎,吃苦教育需要在充足的愛的基礎上,作為發展性的需求去滿足的。如果一邊是愛的匱乏,一邊要求孩子吃苦,那么這對孩子來說是傷害、受虐。
疑問3:應該讓孩子吃什么樣的苦?怎樣吃苦?
“吃苦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的需要,讓他們在接受磨練和挑戰的同時,感受到美好和難忘。吃苦教育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則。”
吃苦教育是需要實施的,但是關鍵的問題怎樣去實施,用什么樣的方法和程度去實施。吃苦的程度不能超出孩子的年齡承受程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不但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促進錯用,而且會嚴重挫傷孩子的進取意識。部分的喪失繼續奮斗的信心。
-
媽媽應給孩子的六大教育,你做到了幾個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媽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會給孩子提供各種所需,但其實媽媽提供的,未必是孩
-
寶寶什么時候可以學習用筷子 讓孩子學用筷子進餐的方法筷子是我國的一種獨特餐具,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特征之一,而除此之外,用筷子吃飯可以讓我們靈活使用手指,而且對寶寶的
-
孩子愛說謊怎么辦 怎樣避免孩子說謊說謊在字典中是故意說假話、故意隱瞞事情真相的一種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部分孩子存在愛說謊的毛病,那么孩子愛說謊怎么
-
寶寶玩什么樣的玩具可提高能力發展玩具是寶寶很喜愛的,特別是一個好的玩具能極大促進寶寶動作協調,而且在玩耍過程中能極大的提高大腦智力的不斷開發,對于影響寶
-
如何安撫寶寶更好適應幼兒園環境在日常一定有看過,為之寶寶剛進入幼兒園時,由于脫離之前的熟悉環境而極為不適應,因此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情緒,不管在幼兒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