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持虧欠心理易影響孩子獨立性
問:我有個已經上高一的兒子,他自理能力很差,忘性大。比如,我給他買單車,他前前后后丟了5輛,也不知道都咋丟的。他小時候沒在我身邊長大,我總覺得虧欠他的,現在總想好好對待他,平時他還算聽話,可當我生氣說他時,他就會說“你都那么多年不跟我在一起,你不會帶孩子”。每次聽到這我就一陣心酸,我平時幾乎把水、飯都送到他嘴邊了,什么都不用他做,他還說我不會帶孩子,我真不知道該怎么對他了?
解答: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4~10歲期間,是孩子接觸社會的過渡期。雖然沒有3歲前對父母的依賴那么深,這期間,孩子也會跟小朋友們玩,但在情感交流與習慣養成等方面卻依然是依靠父母的,最喜歡黏著爸爸媽媽。
可如果這時父母喪失了與孩子游戲且建立情感的機會,孩子心中會有一種“埋怨”,而這位母親也一定能夠體味,并試圖給予孩子缺失的感情。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局面:不管孩子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她都會盡量滿足。這位母親所述的孩子“忘性大和自理能力缺乏”,從泛意的角度理解,是自我責任心未建立。就是孩子對于本該自己承擔的事情,沒有負起責任導致。這與為了彌補孩子,父母在生活上為孩子做得過多、過細有關。
許多父母在去做本該孩子完成的事情時,并沒有想過“這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長大需要不斷承擔更多的責任,當家長以一種補償的心理,去扛起本該孩子體驗的磨煉,那么孩子自然會留守在原來的年齡,不必前進,一切都有一個“保姆”在為他做,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獨立又有什么用呢?
養育孩子長大,父母本已含辛茹苦,不需要有什么虧欠心理。而且過去的已經既成事實,做好現在,做孩子現在的導師和朋友,給孩子平等的感覺,不要再做保姆,這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解答: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4~10歲期間,是孩子接觸社會的過渡期。雖然沒有3歲前對父母的依賴那么深,這期間,孩子也會跟小朋友們玩,但在情感交流與習慣養成等方面卻依然是依靠父母的,最喜歡黏著爸爸媽媽。
可如果這時父母喪失了與孩子游戲且建立情感的機會,孩子心中會有一種“埋怨”,而這位母親也一定能夠體味,并試圖給予孩子缺失的感情。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局面:不管孩子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她都會盡量滿足。這位母親所述的孩子“忘性大和自理能力缺乏”,從泛意的角度理解,是自我責任心未建立。就是孩子對于本該自己承擔的事情,沒有負起責任導致。這與為了彌補孩子,父母在生活上為孩子做得過多、過細有關。
許多父母在去做本該孩子完成的事情時,并沒有想過“這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孩子長大需要不斷承擔更多的責任,當家長以一種補償的心理,去扛起本該孩子體驗的磨煉,那么孩子自然會留守在原來的年齡,不必前進,一切都有一個“保姆”在為他做,這樣孩子就會認為獨立又有什么用呢?
養育孩子長大,父母本已含辛茹苦,不需要有什么虧欠心理。而且過去的已經既成事實,做好現在,做孩子現在的導師和朋友,給孩子平等的感覺,不要再做保姆,這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相關文章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