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應從幼兒抓起(圖)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基本道德價值取向。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愛心和同情心。幼兒若常懷感恩之心,不僅能培養其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品德,而且對其今后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目睹當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他人索要,卻從不知道要感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首先,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苗中的獨苗,從小到大,長輩們給予他們的太多,以至于他們覺得長輩們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其次,社會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對孩子的培養上,不少家長只片面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視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就幼兒園來講,在幼兒園課程里面,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內容就很少,再加上幼兒教師本人也缺乏這方面的教育意識。此外,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種種沒有感恩之心的事實,也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
感恩教育應滲透于生活中,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教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漸進、潛移默化進行。
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可以以主題活動為載體。小班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聽說能力,這個階段主要讓幼兒對家長、對自己有所了解,教育主題內容可選擇對一些比較親近的人及自我的認知;中班階段的幼兒,對主要接觸者有近一步的親近情感,能關心同情他人。這個階段主題內容應完成由識恩知恩到關愛別人報答別人的改變;大班階段的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又進一步成熟。對于這一階段的幼兒,重在培養他們關愛他人,同時還要讓他們了解為了他們幸福生活而付出勞動的人們,對關愛過自己幫助過自己的家鄉、社會、祖國等進行感恩與施恩的情感教育。
實施感恩教育要以節日活動為契機。節日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和道德風尚,其中蘊涵了許多深遠的教育內容。挖掘節日內涵,有目的有選擇地把感恩教育融入節日活動中去,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如每年的“教師節”、“老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都是開展感恩教育不可錯過的良機。
實施感恩教育幼兒園與家庭要密切配合。幼兒園要經常提醒、引導家長們在家里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孩子們的愛心不用刻意培養、教育,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融合于生活之中,不著痕跡的。作為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有針對性的抓住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促使其感恩意識的逐步形成。作為父母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幼兒做好感恩表率,如常帶孩子回家看望父母、照顧老人;當孩子在生活中幫助父母時,父母要及時的表示感謝,使其體會到施恩的快樂。
實施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社會環境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社會是感恩教育的肥沃土壤,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一資源實施感恩教育,如帶幼兒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跡,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帶幼兒去參觀環衛工人或交警工作的場面,激發幼兒對他們的感激之情。同時鼓勵幼兒參與各種愛心募捐、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參加植樹等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培養幼兒施助于人的快樂,從而達到回報家人、回報社會的教育目的。
我們相信,通過感恩教育,那些學會感激、常懷感激之心的孩子將會在人生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有力的腳步。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