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土壤是陽光是兒童的一切
很多保姆帶的孩子,父母在家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只跟保姆,這常給父母一種錯覺:保姆對我的孩子不錯,因為他不愿意跟其他人。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家時保姆愛孩子并讓他為所欲為;父母不在時保姆便訓斥和嚇唬孩子。孩子整天在愛和不愛兩種環境中轉換,沒有安全感。得到愛的孩子,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在陌生的環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為他有一個穩定的愛的環境。
蒙特梭利幼兒院有個口號叫:“愛和自由,美和理想。”這個口號是我們對蒙特梭利教育法實施幾年得出來的。為什么要把愛放在第一位呢?
兒童一切生活的基礎和對未來的認識及行為幾乎全部歸結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愛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我認為愛的問題是兒童各方面成長的一個背景。這也是許多心理學家的共識,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樣,愛就是兒童成長的土壤。
許多家長可能這樣認為: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對一個內心根本就無愛且不具備愛的能力的成人來說,怎么辦?我認為這是一個成人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如果父母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夠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齡如還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僅從他自身出發,他更愛他自己,在處理同孩子有關的事情時,他可能更多地從自身著想,而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同孩子慪氣,對著干,必須他取勝。他不能作為一個成人寬容地對待孩子,容納和理解孩子。另一種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看自己的情緒,情緒好時是猛愛,情緒不好時是猛呵斥。這樣,孩子把寶貴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觀色上,先是驚嚇和糊涂,后來是揣摩和應付。在蒙氏教育實施十年來,我們面臨的不是如何實施這個教育,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調節兒童因得不到愛而無安全感帶來的情緒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慮。這種焦慮是普遍的,這種普遍性來自于人們的觀念。所以,我今天要談的是學會怎樣去愛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弗羅姆(Erich Fromm,1900~1980)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
“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好比學醫,你不可能生下來就是一個醫生,你必須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個醫生,他的看法是:每一位父母也必須通過學習并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對孩子的“愛”呢?我們知道許多動物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說:母雞愛它的小雞,老虎很愛它的小老虎。我們在電影里經常看到老虎媽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這也是一種愛。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來以后,對孩子確實充滿愛意。但是在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后,這種“愛”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說:“母愛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我們在幼兒院觀察孩子的結果證明:真正會愛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性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就越快樂無比。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