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分享如何與兒童溝通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憑借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需要好的觀念、手段和方法。不曾注意到的東西,往往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沒注意到的教子習慣,往往會影響孩子一生。
1、“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分析,他們事先考慮了家長行為并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后果。
2、“我就是不吃” ───如何處理孩子的對抗?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挑釁的時候,不能掌握局勢,他們就為自己和他們的家人制造了可能持續一生的傷心。
3、“我哭,我哭,我大哭”───應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的行為父母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要注意兩件事情,一是你要學會堅持,二是隨時用語言解釋你的行為。從小開始,堅持跟孩子解釋你的行為。長此以往,你會發現孩子會比較講道理,而且聽得進去道理。
4、“我不要打針,我怕”───抓住挫折帶來得機會。柏拉圖說過:對一個孩子最殘酷得待遇,莫過于讓他“心想事成”。一些父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嘀咕了孩子得承受力,他們覺得孩子太軟弱了,根本無法對付生活中的現實,這種態度逐漸會使孩子形成對自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對付一切。
5、洛克菲勒的家規───獎勵常常比懲罰更有效。不幸的是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獎勵地辦法,可能他們把獎勵看成了“溺愛”或者“賄賂”。“獎勵”其實是教育成功地教育手段之一,因為一種觀念上地誤解而被大大忽視了。
6、“我很想要那個玩具,可是媽媽不喜歡。”───不做支配欲旺盛地父母。你要經常解釋你的行為,你為什么要責罵他,或者你為什么要表揚他,把你的是非觀傳遞給孩子,并且確保你的行為符合你的是非觀。經過一段時間地訓練,你的孩子也會以你的是非觀去約束自己地行為了。
7、“你還小,讓我來幫你” ───不必要地幫助阻礙了孩子智慧和性格地發展。缺乏兒童心理發展知識地父母,不理解孩子地需求,往往出于“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傷害,而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治智力、發展自我地時間進程,錯過了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8、一塊果汁軟糖地誘惑───在等待中學習克服。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么父母就會成為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點的滿足。我們應該沒法讓孩子懂得;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隨時產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
9、“嗚嗚,媽媽,今天有欺負我了瓊” ───讓孩子通過自衛贏得自尊。自衛使孩子即保護了自己的身體,也保護了自己的心理,當制止了對方進一步傷害自己的時候,自衛者就會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勝利,他會感到,我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最嚴。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