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育傷害到孩子
一、與教學混淆了的教育
在我們的觀念中,所有的教師都被稱為“教育者”,其實“教育”和“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些通過催逼讓一個孩子背熟了幾首唐詩的人,以及通過機械的練習讓學生熟悉了勾股定理的人,并不一定是教育者。
只傳遞知識,而不能建立孩子對知識的熱愛態度、不能讓孩子在思維和人格上受益,這樣的教學并不是教育。我們身邊的教學工作者眾多,而教育工作者實在是鳳毛麟角。
進而言之,糟糕的教學工作者不僅不是教育工作者,而且是反教育者。我曾經給一個教育同行介紹蒙臺索利的書,他看完后我問他怎么樣,他說:挺受啟發的,就是不太系統。我很驚訝他居然用“系統與否”來評論一本書。“就是不太系統”這句話的背后隱藏著十幾年課堂教學灌輸的觀念———要完整,要有序,要綱舉目張。如果這么說的話,那么《論語》也不夠系統,可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本書能比《論語》影響更深遠呢?
這位同行身后的“糟糕的教學者”已經破壞了他的思維結構,而且我相信,“形式大于實質”這樣的遺毒還會被我這個同行一直傳遞下去。
再比如說作文教育,寫作的本質是內心的表達,傾聽自己的心聲,喚醒自己的感受應該是最首要的,然后才是去嘗試表達,并通過練習、摸索、借鑒來提高自己的技能。而現在的作文教育恰恰相反———不引導孩子感受生活,不引導孩子體會各種感情,卻直接把寫作六要素、名言詞匯等灌輸給孩子。感覺是理智的先導,在孩子沒有感受過文學的魅力、沒有嘗試過體會和表達以前,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對孩子而言只是一種負擔,而不會對他們產生任何幫助和啟發。所以,在高考作文中才會有四成的學生“父母發生了車禍”;所以學生才會寫到媽媽就是自己生病如何被照顧,談到老師就是“夜深了,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于是,“寫作”這樣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變成了讓大多數學生都頭疼的事。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那些糟糕的語文老師本身就沒有受到過文學的啟蒙,連他們自己也不會寫東西。這些糟糕的“教學者”破壞或者降低了孩子對文學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一個人終生討厭數學,僅僅是因為他連續遇到了幾個糟糕的數學老師;一個人一輩子抵觸寫作文,僅僅是因為某個老師把語文變得味若嚼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來已久。所以我要說,教育已經不是教育太久了。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