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是兒童任性的主因
一般說來,兒童由于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孩子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因為任性的孩子很難與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協商,他們往往隨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和要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想怎樣就怎樣,缺乏行為規范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知識方面的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創造性行為。再就是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與同伴交往機會的缺乏,導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這就會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制的行為。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癥結。
雖然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于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同時,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憤怒的情緒,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于易沖動而犯罪。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要求,預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制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范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并不是隨心所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當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現干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于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1、采用“負強化”的方法
任性,哭鬧,家庭教育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采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并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