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體生活中改掉孩子任性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擰種,真沒辦法。”就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任性不會是天生的毛病 。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樣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在家庭里或親友當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親眼看到任性的表現,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錯的結果。于是孩子就會模仿,學著表現任性。比如,許多親友一起慶祝節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為,而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教育他,反而遷就他,滿足他的某種要求。這對其他孩子起了一個反面教員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適合的機會,就會模仿他的樣子。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長慣出來的毛病。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為定勢。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現象很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一概不吃,家長怎么說也不行。這種任性的表現,就是以往遷就的結果。
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孩子難以達到,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動不動就貶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隨意責備,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任性對抗行為。
前述三種原因,第一種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響,重點在分清是非,讓孩子對任性產生一種討厭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為,則應坦誠地與孩子交流,承認自己的行為不對,教育孩子不要學。而且請孩子監督自己,幫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種原因,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矯正自己的遷就行為。一方面教育孩子認識任性的害處,用實例說明任性會使人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最終影響進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認自己的責任,無原則的遷就是不對的,孩子任性,自己應負主要責任。在此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克服任性。
如果是第三種原因,家長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時,堅決改變過于苛求和傷害孩子的行為,要寬嚴適度,保護孩子的自尊。創造民主氣氛,多給孩子講話的機會。
群體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個人的意愿與大多數人意愿不符,就會被否定。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群體性活動。節假日安排出時間約幾個小朋友一起進行游樂活動。
事先給孩子講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了,要服從多數,不固執,不鬧情緒。學校班集體的活動,更要積極參加。家長主動與老師聯系,給孩子安排點負責任的工作。孩子在與別人的溝通中,會體會到任性無用武之地。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