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冷暴力” 孩子會受傷
正值開學伊始,孩子心態轉變,家長也應在教育方式上做適當的調整。但很多時候,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上,也不能恰當地掌握語調,從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這讓他們頻頻感覺“很受傷”。家長應早早地在言語上注意拿捏尺度,讓孩子們在新學期里得以心靈健康地成長。
1、指責埋怨的語調
母親:“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從來不管兒子,現在他幾門功課不及格了。”父親:“養這個家容易嗎?我沒日沒夜地忙,為了什么?叫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兒子,一上牌桌就下不來。”兒子:“別吵了!你們看看人家的爸爸、媽媽,誰像你們只照顧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們害的!”……
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征——指責和埋怨從而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對象,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家庭未了結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是沉悶或緊張,危機四伏。對子女來說,更會形成一種只知道埋怨外界的人格特點。
2、遷就討好的語調
“啊呀!媽媽不知道這個菜你不喜歡吃,將就著少吃點。你想吃什么?媽媽明天就去買。”“怎么,我給你買的這個圓規是小學生用的?對不起,我明天再去重買。”……
愛孩子是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這類家庭往往是表面一團和氣,但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個人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
3、打岔啰嗦的語調
孩子:“媽媽,今天校運動會上,我們班得了年級第一名,真開心!”母親:“哎喲,你看你這身汗,臉上臟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別著涼!”……
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這種毫無效能地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造成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出現逆反和抵觸,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孩子抵觸的是家長的嘮叨,而不是家長所說的內容。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