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了,怎樣懲罰最好?
親子故事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不良行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適當懲罰孩子是愛的表現,也是規范孩子行為的有效手段。
星期天,吳蕙不用上學,媽媽要帶她去姥姥家玩。吳蕙高興極了,一早起來就蹦蹦跳跳,光著腳進衛生間上廁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潔白的床單立即留下了兩個黑乎乎的腳印。媽媽換下床單,把女兒叫過來說:“你又犯錯誤了!”吳蕙瞄了一眼臟兮兮的床單,小聲說:“媽媽,我錯了。”
媽媽說:“知錯就改,才是個好孩子!你今天自己把床單洗干凈吧!”吳蕙不情愿地去衛生間洗床單了。洗完床單,娘倆才出門。在路上,吳蕙對媽媽說:“媽媽,我真的知道錯了,洗床單很辛苦的!我沒有愛惜媽媽的勞動成果,以后再也不這么做了。”愛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劑。好家長不但能在和風細雨的時候讓孩子感受到濃濃的愛意,也能在父母懲罰他的時候感受到愛。很多家長覺得后一種情況很難做到,其實,成人的心智和經驗強于孩子,我們只要在平時足夠愛孩子,使孩子產生了“不管怎樣,父母都會愛我”為核心的良好心態,讓孩子明白受罰的緣由,就能夠避免被孩子誤解和抵觸,使得孩子誠心認錯。
那么,怎樣懲罰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溝通技巧
1.“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轉化,一旦懲罰過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心理。可是,懲罰得太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所以懲罰一定要適當。
有個孩子喜歡拿著羽毛球拍敲打別的物品,搞得球拍很容易壞。爸爸告訴他:“半年以內不會給你買新球拍,希望你愛惜這個球拍!”半年后,球拍壞了,爸爸硬是沒有給他買球拍。
還有個孩子,上課的時候喜歡擺弄手機,老師把情況反映給家長。家長剝奪了他三個月的手機使用權。三個月過去后,家長把手機還給孩子,并告訴他:“如果還犯規,將剝奪半年的手機使用權。”
懲罰必須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不傷害孩子的自尊為前提,目的是激起孩子的羞愧感。所以要避免態度粗暴、生硬、諷刺、挖苦,更不能惡語中傷或體罰孩子。
2. 懲罰要高明
孩子做錯事,有的時候是沒能辨別事情的對和錯,所以懲罰孩子具有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品行的作用。
高明的懲罰,不是簡單地讓孩子罰站、罰抄、取消當月零花錢、幫父母做家務等,而是對孩子的成長帶有更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懲罰孩子背唐詩、為家里做一件好事、孝順一次爺爺奶奶、寫一篇作文,以此激發孩子向善、向美、向上的心理。
3. 懲罰要及時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的效果部分是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效果越好。但是,如果當時情況不適合懲罰孩子,比如有客人、父母有急事、孩子生病等,父母就要暫時放一放。
此外,懲罰一定要兌現。一旦家長說了不做,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雷聲大雨點小”,孩子的負罪心理也會隨著父母的不重視而消失殆盡,收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4. 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被罰
我們懲罰孩子,是根據錯誤的性質或所犯事情的大小選擇懲罰方法,目的是讓孩子不再犯錯誤。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有效的時間較短,不能持久。很多時候,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卻沒有明白事理,所以今后還有再犯的可能。
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在懲罰孩子前,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么懲罰他。懲罰后,最好強化一次,確認一下孩子是否記住了自己錯在哪里。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