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先有善心再防人
什么樣的兒童教育才是最完善的呢?恐怕不同的專家會有不同的回答。面對孩子的成 長,父母不允許有錯誤的育兒方法,一旦方法出錯,孩子的人生準則就全毀在父母手里了,F在社會充滿了危險,充滿了變數,我們是該先教會孩子擁有善心?還是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擁有一顆善心?
有一種計算機游戲,玩法是依據著劇情,在計算機發問時,選擇不同的方式回答,可導致往后出現了不同版本的劇情,由此引申出多個結果。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豈不是也正在玩這種游戲?生活中,會遇到孩子不時向你詢問一些處事的問題,這其實是建立孩子人生觀的重要時刻,切勿掉以輕心,應謹慎回答。給孩子灌輸了正確的觀念,抑或制造錯誤的信息,全賴父母如何運用經驗和智能,選擇答案。
就用“小孩子跌倒”來打個比方,究竟是實時過去將他扶起,還是鼓勵他自行站起來?
事后,該是斥責他不小心,還是哄他不要哭?不同的處理方法,足可令孩子長大后,走向不同極端,變成一個聽話卻不勇于冒險的膽小鬼,又或是一個無所畏懼、 做事不顧后果的人。昔日的老人家,見后輩摔跤,會搶前拍打地面,算作是對那片“害”孩子跌倒的土地作出的“報復”!俗語有道:“拉屎不成,歸咎地硬”,這 又會使他日后變成個什么樣的人呢?
還有諸如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被老師冤枉等問題,亦屬常見。
當中亦有較為軟性的抉擇,并不直接關乎于孩子本身,而是當孩子們在街頭看見了乞丐,該是如何向他們提出指導。街上的乞丐,除衣衫襤褸外,有的是殘廢了手足,有的是滿身瘡疥,亦有婦女手抱嬰孩求乞。若然孩子開口問:“要不要給他施舍?”父母該是如何反應?
從前的父母,會從褲袋里掏出零錢,交到孩子手中,讓兒女親手種福,將碎銀放在乞丐的面前。如今的父母,會用電光石火的速度打量那“討飯的”,再施展一招 “慧眼識穿人”,提醒身邊的孩子:“別中計,這家伙是假扮的”,說罷就趕緊拖著孩子“逃亡”。別說是碰到了“討飯的”,路上一干的賣旗籌款,慈善推銷,同 樣也是一邊輕呼“騙子”,一邊扶老攜幼拔足飛奔!
施舍一個小錢,是善心的表現,也是濟弱扶貧的教育。然而,大家的疑心也不小,誰都知 道,這年頭是滿街的“假乞丐”,本身有家有室有積蓄,根本不用行乞,卻把乞食當成一種職業,天天“上班”。更可怕的,是進展成為“企業經營”,騙取市民同 情。操控著這一批乞丐,其實盤中之錢,盡入幕后黑手的袋中。更甚者,有歹毒的匪幫,拐抓些小人兒,砍斷其手腳,運到各地當乞丐。對這些壞分子,若加以援 手,實質是助紂為虐,變相“幫襯”犯罪集團,反而使更多人受害。
然而,在孩子面前,對行乞者視而不見,豈不也是灌輸入了一種拒絕幫忙別 人的觀念,令他們變成事事懷疑,不信任周遭的事物,戴一副脫不掉的有色眼鏡?誰是乞丐,誰是騙徒?如果是一竹篙打翻一船人,那些真正需要援手者,可不就更 加孤立無援?只為了惡劣的騙徒,卻完全消除了自己以及孩子們的善心,不也是以惡易惡的下策?向子女示范了“凡有懷疑就往壞處想”的錯誤觀念,對整體人生 觀、世界觀,并沒有裨益!
幫忙他人的原則,應是寧縱毋枉,即使錯幫了幾人,也不愿一個真正需要相助的人受到了冷落。所以,對于街頭的乞 丐,倒不如一律當他們是需要幫助的人。假如那只是無傷大雅的一角幾毫,縱是受了騙,吃了虧,只要是虧得起,又何須要耿耿于懷?功利的社會,不就是“利用” 和“被利用”的交替循環?許多時候,明知是做了“被利用”的角色,也會安然地、慷慨地,接受和完成任務,也就是這么個顯淺的道理。
虧不起的人,做不了大事。切勿讓外在的環境問題,扭曲了孩童的心性;先建立善心,再學習防人,更是個理想的成長次序。
教育孩子,不能讓孩子學會懷疑一切,應該讓孩子感悟到這世上還是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還是會有很多樂意幫助別人的善良的人。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