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策略不同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的,家長的調節策略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也會不同。父母的策略很重要,家長們該怎樣教育孩子的呢?下面來看看具體分析吧。
不同的心理調節策略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1和2屬于消極策略,3屬于中性策略,4、5、6屬于積極策略。
面臨同一情境時,年齡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不同,采取的調節策略可能差別很大,這不僅會導致不同的調節后果,形成思維習慣之后,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養和心理健康發展狀況。
★“被動應付”的孩子雖然不像“發泄”那樣令人難堪,可能還顯得比較聽話,但孩子比較被動,不善于動腦筋,遇到問題就發呆;這種不喜歡意志努力的消極策略,阻礙孩子形成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進取人格。
家長容易忽視“被動應付”的孩子,因為他比較安靜和乖巧,顯得息事寧人,家長常常意識不到這樣的孩子還需要進一步積極引導。
★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來調節心理平衡,達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難時,年齡小的孩子常常這樣反應,這有暫時性的自我保護作用,但如 果孩子對此依賴過多,會養成幼稚、退縮、逃避的心理與習慣,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勇敢面對現實的能力。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 而不斷減少使用這一策略。
★“發泄” 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攻擊和破壞等問題行為,養成抱怨、報復等不良心理傾向與行為習慣。
有些年輕父母認為,發泄有助于釋放消極情緒,排解心理壓力。事實上,在釋放和排解過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緒亢奮、行為過激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 害,破壞了和諧的人際氛圍,之后還容易形成錯誤的思維模式,即出現問題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過把外在環境變得更加混亂,用兩敗俱傷來“扯平”。 顯然,與其他幾種策略相比,這種方式是消極和不足取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習積極調節策略,否則孩子在心理調節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齡伙伴了。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