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有哪些
孩子跟我們成年人一樣,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有朋友,讓孩子學會正確交友,讓孩子學會正確和人相處。這看起來不難,但真正實行起來卻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在生活當中或許孩子交往能力還存在著很多誤區,我們應該如何辨別這些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呢?
隨著心理學理論的發展,我們以往認為的一些常識成了您了解孩子交往能力的誤區。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
讓孩子擁有至少一個固定交往的朋友很重要。孩子一個朋友也沒有,這固然是不正常的交往狀態,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能夠維系較長時間的友誼,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您也不必太擔心。
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
大聲嚷嚷并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孩子和新伙伴的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基礎,例如彼此真誠對待、能和朋友分享、能愉快地玩在一起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系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三: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系
孩子待人接物的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會影響他的人際關系。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
孩子的“交際”不是成人的“公關”,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和諧相處是他人際交往的基礎。
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有時候會聽到一些父母這樣訓斥孩子:“不要和笨小孩一起玩!”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這些家長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例如識字多或英語說得好。
其實,這些家長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聰明”就是學習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 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孩子應該對處于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 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家長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家長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
當家長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家長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把交往的權利交給孩子們吧,父母不要過于擔心孩子交友過程。有時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做比父母幫助孩子去做更加有益處。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