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強化定律矯正孩子行為
什么是強化定律呢?打個比方就是,比如孩子愛吃糖,一吃糖孩子就會安靜下來很乖了。 所以當孩子一哭起來,媽媽就會拿糖果來給孩子吃。慢慢孩子哭就能得到糖這件事就得到了強化。時間久了,孩子一想吃糖就會哭,因為一哭就會得到糖了。這就是 所謂的行為強化在起作用。
當然上面是指負面的強化。如果孩子的行為是正面的,媽媽能利用表揚和鼓勵進行強化,就會讓孩子養成這些正面的行為。
案例:
凱倫3歲時,會說很多話了,而且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高峰期,她整天都在咿咿呀呀地發現和熟悉語言。
她的母親忙著做家務,大部分時間都不去注意她在說什么。只有當凱倫非常不安地尖叫、大喊或者用非常令人心煩的聲音說話時,母親才會去關心發生了什么問題,察看她有什么需要。
這樣的母子互動行為發生了幾次以后,凱倫就學會了用尖叫或不正常的聲音去吸引母親的注意。有一天她的母親突然發現:自己的女兒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變成了一個愛哭鬧的孩子。她煩惱地跟別的母親抱怨凱倫的這種行為,殊不知正是她自己的做法造成了這種局面。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曾用白鼠做過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他把一只白鼠放入實驗箱內,當它偶然踩在杠桿上時,立刻有一 顆食丸滾入食物盤,對它的這個動作進行獎勵(強化)。幾次過后,白鼠踩杠桿的頻率增加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原理:強化在反射 形成和消退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斯金納認為:如果人們在無意中做出某種行為之后得到了獎賞,人們以后就會多做出這類行為;如果人們無意中做出的某種行為導 致了懲罰,則以后會盡量回避這種行為。
人生第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可能要數嬰兒的哭聲和父母對哭聲的反應之間的聯系了。啼哭是嬰兒 進行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哭聲,父母可以知道他們餓了、累了、感到不適、或是尿布濕了,從而滿足他們的需要。正常的哭聲是嬰兒生存的條件,我們不能也 不想消除它。但是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合適的強化,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合理的需求。
如果每次只要嬰兒一哭,父母就馬上抱起他們或是晃動搖籃,他們就會很快注意到眼淚和父母注意力之間的聯系。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對嬰兒的哭聲區別處理,他們就會逐漸認識到什么時候該哭,什么時候哭也沒有用。
再看凱倫的例子。為什么凱倫在有需要的時候不肯用正常的口氣和聲音來說話?為什么她會變成一個愛哭鬧的孩子?正是因為她的母親強化了她的哭鬧行為!當凱 倫發現每次她哭鬧尖叫的時候都會引起母親的注意,她的哭鬧行為自然而然被強化了。當然,行為能被強化,也就能被消退。了解以下關于強化的定律,矯正孩子的 不良行為就有章可循了。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