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總是為孩子的不良行為煩惱。可是引起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是什么恩?該如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呢?孩子的要求是否全部滿足呢?
小寶出了什么問題?
心理診室進來的是一大家人:滿臉緊張的媽媽、無所謂的爸爸、抱著小孩的奶奶和一臉慈祥的爺爺。還沒坐下,媽媽就迫不及待地說:“醫生,您說我家小寶是否有毛病?他在家里很乖,但一上幼兒園,問題就出來了。老師說他不愛說話、不合群,不愛與別的孩子玩,上課也坐不住。但他在家里和我們很多話說,與表姐、阿姨也玩得很好。醫生。你說這是為什么?”
爺爺這時插了嘴:“孩子能有什么毛病?就是太小了,不該這么早上幼兒園!”在聽媽媽講話的同時,我觀察著這家人的中心:小寶。小寶2歲半,從一進診室, 就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在奶奶的百般哄勸下,也沒有大吵大鬧。他小眼睛東看看、西瞧瞧,一下子就被掛在窗簾上的小燈籠吸引了。他的小手指向小燈籠,頭轉向 奶奶,嘟起小嘴。“好,奶奶給。”奶奶馬上明白了小寶的意圖,向爺爺打了個眼神。爺爺小心地爬到椅子上,摘下了燈籠。小寶低頭玩弄著燈籠,終于安靜了。我 看了看這家的男主人,只見他若無其事地坐在一邊。對剛才發生的事好像已習以為常。
看到這一幕。我明白了小寶為什么在幼兒園和在家里有兩 個截然不同的表現。百依百順的爺爺、奶奶能滿足小寶的各種要求,哪怕這些要求有些不合理。而在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良好的行為。這就不 難理解為什么小寶與家人、表姐、阿姨在一起時,表現都不錯,因為這些人都會讓著他、滿足他的要求。
但在幼兒園,小朋友是不會隨意去遷就 一個同齡人的。在各種游戲交往中,要求大家協調,每個人根據規則作出一定的調節。而不懂得或不愿意作出調節的孩子會受到大家的排斥和孤立。另一方面,在幼 兒園的活動中,都要遵守一些紀律,要學會等待、輪候、相互關心和有禮貌,老師也不可能無限量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這些與孩子在家的生活環境相差較大。也讓孩 子難以接受幼兒園的生活。
我把我的想法講了出來,媽媽聽后不停地點頭。
以身作則的教育
奶奶忍不住問:“是不是孩子大一點就會好了?”我笑了,把我剛才觀察到的一幕告訴了他們。爸爸在一旁終于開腔了:“他就是這樣,什么東西一說要就馬上要 拿到。”我搖了搖頭,對他們說:“這不是孩子的錯,是家長把孩子養成這樣的。孩子有求知、探索的要求。他看到新奇的、好玩的東西就想要,是再正常不過的表 現了。但家長的行為錯了。首先,孩子表示要燈籠時,家人沒有先判斷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也沒有人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或要先征求別人的同意才能 拿。反而通過奶奶的言語、爺爺的動作,讓孩子感到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只要他要的。就一定是可以拿到的。在爺爺爬椅子拿燈籠的時候,爸爸在一旁無動于衷,孩 子也會觀察,在整個過程中,他學到的是:不關心、不尊重、無所謂的待人態度,家長這樣的態度,是養成孩子不會遷就別人、過度自我為主的根源。因此孩子在與 家人以外的人交往的過程中,他表現的也是這樣的對人態度。孩子的各種問題,與家長的教育、表現的態度有關,如果這種教育不改變,孩子學到不良的東西只會越 來越深刻,并不是年齡大了就自然會改過來。”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