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讓孩子變成聽話寶寶
孩子的健康教育是父母都關注的,父母是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也是都希望孩子聽話的,下面介紹下三句話讓孩子變成聽話寶寶。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當然不會聽話。
因此,在給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須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歲的孩子大公無私,學“孔融讓梨”,這是很難做到的。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好動,讓他半個小時靜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或做作業,那是很難的。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區別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門功課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個性,一廂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類型的人是不現實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齡。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和行為功能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其次是個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方面領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實際能力。有些家長比較關注孩子,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了解得比較全面;有些家長工作忙,跟孩子接觸比較少,了解就少。
有人擔心,只讓孩子做會做的事而不讓他做不會做的事,孩子怎么能進展呢?請看第二句話。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做他不會做的事。但是,這件事不能太難,應該以“跳起來夠得著”為原則,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須能夠做得到。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鼓勵和監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許多家長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們經常教導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沒有一概不管,或者發現沒有做到就批評幾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結果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或者聽進去了,但理論脫離實際,言行不一。而批評和處罰的后果是,孩子學會了說謊。換句話說,過分強調結果會導致說謊和作假。家長應該多多關注過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務。
陪伴就是監督,同時也是指導和鼓勵。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做,那怎么辦呢?放棄肯定是不行的。家長應該協助孩子做。注意,是協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長看孩子不會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親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孩子不予理睬,母親一邊罵一邊把他的房間收拾了。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