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想和寶貝溝通先學“嬰語”
做為媽媽的你,你想要快速的和寶寶溝通嗎?那么專家說,媽咪想和寶貝溝通,需要先學“嬰語”。
試驗1:和寶貝進行眼神交流
實驗開始啦:科學家們把寶貝分成兩組,一組當媽咪與寶貝交流時,配合眼神的交流;另一組當媽咪以同樣的語調和寶貝說著同樣的話,但是眼睛看著別處。結果發現,當媽咪目光注視寶貝的時候,寶貝也會嘗試跟媽咪溝通,并為這種“溝通”感到非常開心;當媽咪對寶貝說話,無目光交流時,寶貝能感覺到媽咪的敷衍行為。
寶貝這樣說嬰語:當寶貝感到媽咪在敷衍自己時,會通過各種動作和表情來吸引媽咪的注意,試圖將媽咪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自己身上。當他的這種努力失敗的時候,寶貝就會煩躁不安,哭鬧不止。
媽咪應這樣回應:如果媽咪能讀懂寶貝此時哭鬧的含義,在與寶貝交流的過程中,用目光與寶貝交流,關注到寶貝的情緒,這樣寶貝很快就會收到媽咪傳來的信息啦!并會在心中暗自歡喜,太好啦!原來媽咪也會說嬰語。
實驗2:寶貝能讀懂你的表情
實驗開始啦:科學家們讓媽咪坐在8個月大的嬰兒對面,分別以快樂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快樂的表情與悲傷的語調,悲傷的表情與快樂的語調和寶貝溝通。結果發現,當媽咪以快樂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與寶貝交流時,寶貝會變得興奮而開心;當媽咪以悲傷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與寶貝交流時,寶貝會變得悲傷,并開始哭泣;當媽咪以悲傷的表情和快樂的語調或者快樂的表情和悲傷的語調跟寶貝溝通的時候,寶貝會變得困惑、煩躁不安,并哭鬧起來。
寶貝這樣說嬰語:寶貝的開心、悲傷或煩躁的情緒都在告訴媽咪,我接收到了你的語言信息,更接收到了你的非語言信息,你的快樂讓我快樂,你的悲傷讓我悲傷,你的表里不一讓我不知所措。
媽咪應這樣回應:如果媽咪能聽懂寶貝的嬰語就會明白,即使嬰兒還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過觀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各種情緒,并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會提醒媽咪,不僅僅是語言,自己的情緒更能給寶貝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而媽咪與寶貝交流時,一定要表里如一。
實驗3:溝通時出示實物更有效
實驗開始啦:科學家們把寶貝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當媽咪給他們講一個事物時,用手去指所講的東西,另一組的媽咪只給他們講但不去指所講的東西。結果發現,媽咪邊講邊指時,寶貝的眼睛會順著媽咪的手指去觀看,也會更加心領神會媽咪所傳達的意思,而媽咪光講不指時,寶貝表現出不知所云的困惑。
寶貝這樣說嬰語:當媽咪邊講邊指時,寶貝在用他的眼神和專注的神情告訴媽咪,媽咪我聽懂了,我還想聽;當媽咪不用手指指物體時,寶貝用自己的表情在說,媽咪,我聽不懂你在說什么。
媽咪應這樣回應:如果媽咪能聽懂嬰語就會明白,教寶貝認知時給寶貝出示實物,會事半功倍。
實驗4:有媽咪陪的寶貝更愛探索
實驗開始啦:40位母親和她們的寶貝(15個月大)被分為兩組:第一組的寶貝坐在地上玩耍,母親們不能回應寶貝的任何請求。第二組的母親可以與寶貝進行情感交流。當寶貝坐在小毯子上玩著玩具時,房間里出現了一個遙控機器人,并走近寶貝。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沒有媽咪陪伴的嬰兒表現得不太主動,對機器人的探索也很少;相反,當母親可以與嬰兒進行情感交流時,嬰兒更加明白當時的情況,也更容易與外界發生互動。
寶貝這樣說嬰語:寶貝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媽咪,如果他受到的關注多,他也會更多地關注外界,如果媽咪與他產生互動多,他也更愿意與外界發生互動。
媽咪應這樣回應:如果媽咪懂嬰語就會知道,在陪伴寶貝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寶貝進行有效互動,當寶貝發出一些互動信息時,媽咪一定要及時回應,這樣寶貝才更有勇氣去探索未知事物。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