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那些秘密
在現階段的幼兒教育中,親子溝通是異常重要的環節,可是在現實中,有些家長朋友往往忽視了親子溝通這一重要方面,總認為自己已經給孩子設計好了一切,不需要孩子再去考慮什么,家長做好前期布置和后勤保障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有時候孩子不聽話犯錯其實是根本沒有聽明白家長的意思,所以親子溝通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不可少。
今日的文章,我們就再來聊聊親子溝通這個事。
當孩子帶有情緒的說話時,父母要做到“傾聽、確認、反應、引導”,而非批評指責
孩子有情緒的變化很正常。很多父母往往會通過主觀猜測、妄加評判、指責打罵、冷漠隔離,或者趕緊通過各種物質誘導手段制止哭鬧。這些都只會讓孩子負面情緒加重,或者壓抑下來。父母該做的,其實有以下四步:
傾聽:“發生了什么事?”先放下自己主觀的猜測和看法,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認真地傾聽孩子述說經過。
確認:“你是說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就把他的鉛筆盒摔到了地上,是嗎?”
反應:“我想象得到,你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不高興。”“我能理解……”這樣的話語給孩子的信號是你相信孩子講的是事實,你理解他的情緒。但是,這并不代表你同意他的做法。
引導:“我們來看看,除了摔文具盒,還有別的辦法嗎?” 給孩子幾秒的時間等他回答。酌情給出提示“是馬上要回來,還是讓他玩5分鐘,或是與他交換玩他的玩具?”多給孩子幾個選擇,發掘他的想象空間,就是教給孩子處理此類事件的方法。
給孩子選擇權,而不是父母一錘定音
糾正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時,需要明確地給孩子一些具體的選擇。媽媽可以體會一下,下面例子中A和B的區別和效果,你會用哪一種呢?
孩子不上床睡覺的時候,媽媽說:
A:“該上床睡覺了,別磨蹭。”
結果:孩子不情愿,或者干脆充耳不聞。
B:“你現在上床睡覺?還是看10分鐘書再上床?”
結果:孩子可能會選擇其中之一。
房間臟亂的時候,媽媽說:
A:“你的房間太亂了。你不收拾,我們就不出去玩了。”
結果:若孩子習慣了“你不……我就不……”的負性語言模式,不僅不利于積極情緒養成,孩子也會學會這種句式,與父母討價還價。
B:“你是想現在整理,飯后再出去玩,還是現在不整理,飯后不出去玩呢?”
結果:孩子可能選擇現在整理,飯后出去玩。(如果選擇不整理,家長可以進一步督促,如“你想什么時間整理呢?”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再承諾什么時候整理。)
在談話中,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
很多父母發現,非要自己發脾氣、說兇巴巴的話,孩子才能聽自己的。于是就會懷疑,為什么要盡量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有用嗎?
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抱怨、訓斥和命令式的消極語言和語氣會傷害孩子自尊,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父母的教導不管怎么正確,他都很難真正聽得進去。發展到后面,只有靠父母暴力式的恐嚇才能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的壞行為仍然會繼續。親子間,也因此陷入了不良循環。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吹竭@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