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乖巧的孩子未必是最好的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遵守紀律,這個無可厚非,過于調皮的孩子著實讓人頭痛。但是完全聽話的孩子就是最佳標準碼,根據跟蹤調查發現,有很多小時聽話乖巧的孩子,步入社會以后無法適應社會的節奏,不能融入集體當中。
孩子的蘋果——不一定非是紅色的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其實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當然允許孩子“不聽話”指的主要是思維上的 “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 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于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這樣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到底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聽話是必須的,但是不是盲目聽話,不是什么話都要聽,孩子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交往能力和自主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力求全面,不要以偏概全。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