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能和3歲寶寶交流的家長
三歲左右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初期階段,自控力比較差。你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不要在憑著自己的主觀思維去說去做,這樣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行為。當孩子聽你話的時候當然會覺的萬事都好,一旦孩子把你的話扔在腦后,或者置若罔聞的時候,千萬記住不要板起臉來,對孩子一陣疾風暴雨,要抓住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做一個會說話的家長。
爭分奪秒的早晨,沖突高發期
早晨,3歲的洋洋不肯起床,媽媽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著就要遲到了,無論是用物質誘惑,還是講道理,洋洋就是不為所動。于是媽媽只好硬從被窩里把洋洋抱出來,結果洋洋大哭起來。此時媽媽真的生氣了,大聲說:“就是因為你,媽媽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樣,動不動就遲到!遲到要扣錢的,你知道不知道?沒有錢,你還想要變形金剛玩具?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請你深呼吸:
3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的家長常常感覺心力交瘁,難免認為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帶著這樣的負面情緒去應對親子關系,必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每天清晨的寶貴時光都被用來和孩子進行拉鋸戰,一天的開端是那么緊張、焦慮、不順利!
試試這么做:
1.盡量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簡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繼續這么做的后果:“因為你不肯起床,讓我感到很生氣,這樣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
2.就事論事,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無限聯想、給孩子貼標簽,從孩子賴床(事件)聯系到孩子不懂事(個人品性)。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也不要在結尾處加上“我不喜歡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
3.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嘗試將語句的“你”都替代成“我”。可以這樣說:“我喜歡早晨按時起床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按時起床的小寶貝呢?”或者:“我希望你能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兒園遲到。”
4.功夫用在平時。晚上讓孩子早點睡,盡早讓孩子習慣用鬧鐘叫醒自己而不是媽媽,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遲到了,更難過的是自己而不是媽媽。
總之不管孩子鬧得多兇,你的心里多么的焦躁。也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盡力的使自己變得和顏悅色,蹲下身子和孩子進行交流。積極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和立場。把孩子看成是由獨立思想的個體,而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粗暴的去對待他,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成長為一個懂事,能理解家長的好寶寶。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