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放下焦慮,相信寶寶更相信自己
媽媽總會懷疑自己的寶寶,還常常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小朋友比較,怕自己的寶寶不如別人快,怕自己的寶寶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總會引起爸媽的焦慮,但是孩子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爸爸媽媽要相信自己的寶寶。
早上,看到小貝媽媽的留言:“一歲三個月寶寶還不會做拜拜,也不會做拍手,教什么都不肯。怎么辦?”
我告訴小貝:寶寶不會拜拜和拍手或許只是他沒興趣做而已,家長多引導,多示范,說不定哪天寶寶有興趣了,他就會做的,即使他一直不做也沒什么關系啊,這兩個動作不能證明寶寶不聰明,也不能證明什么別的,所以何必在意呢??
小貝說“因為隔壁有個小寶寶也差不多大,有的對比,所以總是怕他比人家差,看到人家的孩子都會了,就很擔憂了!”
在每天處理的留言中,有很多媽媽有類似小貝這樣的問題,寶寶飯吃的不好,睡眠時間太短、大便不正常、喝水太少等都可能引發媽媽的焦慮,有時候寶寶咳幾聲、嗓子喀拉喀拉仿佛有痰的樣子也會讓媽媽擔心不已。
基本上大家的焦慮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0-2歲,主要焦慮的是健康及發育方面的問題,
2-4歲,主要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在寶寶準備進入幼兒園時,會有一定的關于幼兒園能否適用等問題的焦慮,
4-6歲以后,開始焦慮幼小銜接、小學擇校方面的問題,以及進入小學后孩子的適應問題、成績的好壞等,
6歲以后,孩子已經基本適應小學的環境,于是對孩子關注的重心開始轉移到成績上,這樣對成績的關注一直持續到高考結束。期間會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而新增一些焦慮,但這些焦慮都不及成績重要。
這樣看看就知道,幾乎所有“問題”都是由于第一次做父母的焦慮引起的,只要焦慮還在,一個問題解決了,另一個問題又會接踵而至。所以當發現孩子有問題時,或許并不是孩子真的有問題,而是家長無法以一個平和淡定的心態去面對孩子所謂的“問題”。
但把這些焦慮的問題丟給一個過來的家長,問她怎么辦,這個家長又會告訴你,沒關系,多給寶寶一些時間,等他大一點就會好起來。是的,如果用五年后的眼光看現在,就不會為寶寶比別的孩子晚走幾個月而擔心,也不會為孩子比別的孩子少會幾個動作而過不去;如果用二十年后的眼光看現在,就不會為一次考試沒考好而罵孩子,也不會為孩子很多東西不會而心虛;再用六十年后的眼光看現在,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留下的僅僅是感受和體驗。
當我們發現孩子所謂的問題時,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焦慮,以平和淡定的心態去面對,相信孩子,更要相信自己,現在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孩子長大了就會好起來。
當我們無法斷定孩子的某個行為是否“正常”,或者想當然的認定他“有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對自己來上一句:我堅信我的孩子很正常。這只是他發展過程中很正常的一種表現,是階段性的行為。
這句話在對待別人的評論時尤其重要。就拿我的兒子仔仔來說,在一歲以前的每一次兒保檢查中,身高和體重都是剛好及格線,每一次我們都會被兒保的醫生批評。剛開始我內心的焦慮和失望是免不了的。但有一次被批評了回家,我翻查一本美國兒科醫生的育兒書發現,以美國的標準來說,仔仔的身高和體重非常標準。原來,不是仔仔不達標,而是國內的標準太高。
就算孩子真的在某方面比較差一些,也不用太焦慮,假以時日,孩子一定會好起來的。我的一個朋友,她兒子臨近3歲了,還不會說話,家里很著急,帶孩子做了各方面的檢查,發現孩子是正常的,但孩子就是不開口。等到某一天,孩子突然自己開口說話了,而且很快就達到同齡人的說話水平。所以,孩子一時半會不會的動作、事情都不要太介意。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孩子自然會好起來。
在我們平常的習慣中,還常常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小朋友比較,然后再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孩子的優點比。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表現。
我們小區有一個和仔仔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姑娘,小姑娘基本上各方面的生長發育都比仔仔強,比仔仔提前說話,提前會做很多仔仔不會的動作,記得小姑娘已經會說“叔叔阿姨你們好嗎?”的時候,仔仔還在發單音節的字“球……球……”,同時我也發現小姑娘也有不及仔仔的地方,比如仔仔可以獨立走路很久了,小姑娘還不敢放開媽媽的手。
養孩子就像養花,每種花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玫瑰,我們就要根據玫瑰的個性來培養,不能因為看到牡丹更富貴,而希望他擁有牡丹的特性。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蘭花的恬靜和高雅。當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感到不滿時,不妨想一想,孩子如果真的成了你期望的那樣是不是就好了。
有一天我接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她因為擔心兒子吃虧,一直都教育孩子遇到被欺負、被搶玩具等事情時要打回來。但她現在發現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用武力解決,這樣不懂辨別是非的情況忍不住又讓媽媽開始焦慮起來。
孩子真的走向反面,很多時候也不一定是大人真正期待的樣子。既然焦慮一直存在,那不妨接受自己的焦慮,與自己的焦慮在一起,面對自己的問題,但不要把這份焦慮轉移給孩子。這樣不管自己或是孩子都會輕松得多,育兒的過程中也會增加更多的開心與歡樂。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孩子是一件長期工程,一定不要揠苗助長,反而傷害了孩子。當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感到不滿時,不妨想一想,孩子如果真的成了你期望的那樣是不是就好了。當我們自己在焦慮的同時如果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把焦慮轉移給孩子。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