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動手能力要及時培養
小編家里的孩子不喜歡安分地吃飯,于是家里的長輩就開著電視,讓孩子邊看邊吃飯,其實這樣是不好的,那么,家長該如何在室內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針對孩子好奇心強的特點,不如適時地培養孩子“自己來”,一方面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遠離電視。
遇到事情,大人想要幫助寶寶,寶寶卻愿意“自己來”,這并非壞事。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孩子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孩子獨立自理能力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
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并促其更好地成長發展呢?
改變寵愛方式
作為家長來說,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寶寶,培養寶寶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這是對寶寶理智的愛、真正的愛。
但是這種愛的觀念和方式往往被許多父母所忽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寶寶的疼愛表現在細致周到的照顧上,并事事代勞。殊不知這恰恰是在不經意間丟失了寶寶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其失去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實在令人遺憾。
確定適當范圍,支持寶寶“自己來”。
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持他自己做,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范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撒到桌上,兩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持。這樣既可鍛煉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耐心指導
由于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在嘗試“自己來”時往往搞得一塌糊涂,這時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范,教會寶寶“自己來”的技能,幫助寶寶進步、成功,從而獲得足夠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責,否則勢必導致寶寶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經常提醒,持之以恒
許多事情寶寶要自己來只是憑一時興趣,而寶寶的興趣廣泛卻并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興趣了。因此要使寶寶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經常提醒寶寶按時去做該做的事,激勵寶寶持之以恒。
另外,當寶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時,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廢或不負責任地亂做一氣。事情做完后應及時評價,特別應多給正面的贊揚鼓勵,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更新一下愛的觀念,不能一味地寵愛,及時的培養一下寶寶的動手能力,這對寶寶的未來有很大的好處的。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