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寶寶觀察與思考的事物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能引發我們的觀察與思考。一般而言,如果某兩件東西的區別很大,肯定有其充分的理由,而這些東西的不同功用則正好能用做講解的范例。它們可以幫您引導孩子認識和理解存在的差別。
慢慢地還可以給孩子解釋一些相對的概念(下面列舉的范例可以隨意增減)。
大——小(如桌子、盆碗、狗的大小等)。
長——短(如鉛筆、繩子、樹枝、手指、滑雪板、掃帚把的長短等)。
厚——薄(如面包片、書本、積木塊、木板的厚薄等)。
冷——暖(如水、爐子、糕點、鞋子、手掌、空氣、發動機等的冷暖)。
軟——硬(如軟軟的白面包和堅硬的黑面包、軟沙發和硬椅子、軟海綿和硬肥皂、軟襪子和硬鞋等)。
甜——酸(如酸蘋果和甜果醬、酸奶和甜梨、甜糖塊和酸黃瓜、甜巧克力和酸色拉醬等)。
高聲——低聲(如唱歌、說話、吹口哨、鼓掌、跺腳、按喇叭、敲鐘、信號音、打雷等)。
亮——黑(如亮堂和漆黑的房間、白天和黑夜、燭光和燈光、探照燈光和電筒光等的亮和暗)。
多——少(如很多花生和很少的糖果、很多積木和很少的衣夾、很多只羊和很少的雞等)。
圓——多角形(如積木、易拉罐、棍子、像框、交通指示牌、磚頭、枕頭等的形狀)。
很多東西都可以用來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和比較。因此,孩子每周都應觀察兩種東西,并邊觀察邊對這些東西的特征和性狀進行解釋,尤其要注意它們之間的差異。
蘋果——梨子(蘋果的形狀是圓的,色紅;梨子較長,黃色。另外,這兩種果實之間的大小、軟硬等性狀,也可以教孩子進行比較)。
手——腿(有力或無力,胖或瘦,上或下,用來抓東西或用來走路、跑步等)。
汽車——自行車(快或慢,大或小,坐很多人或坐一個人等)。
皮球——積木(圓形或多角形,可以彈起來或彈不起來,但可以滾動等)。
書本——面包(可以吃或不能吃,輕或重,可以成屑或不能成屑等)。
黃油——果醬(有顏色差別,甜或不甜,先把黃油刮到面包上,然后再刮上果醬等)。
澎叉子——勺子(尖或圓,用來吃肉和土豆或用來吃粥,可以插到食物中或沒有危險性等)。
葉片——小草(圓的或窄的,長、尖、大或小、有根等)。
褲子——帽子(穿在腿上或戴在頭上,褲子有三處開口或帽子只有一處等)。
媽媽——爸爸(女人或男人,他們的穿著服飾不一樣,身材不一樣,頭發剪的式樣不一樣等)。
水——奶(清澈透明或白色,不透明;水從龍頭中流出來,無味道等)。
收音機——電視機(有聲音或有聲音和圖像,電視機大或收音機小等)。
雛菊——喇叭花(雛菊是白色的或喇叭花是紫色的,有很多花瓣,菊花的莖很短或喇叭花的莖蔓長等)。
小鳥——小狗(小鳥會飛或狗能跳能跑,烏會歌唱或狗能叫喚,鳥兩只腿或狗四只腿,鳥有羽毛或狗有毛皮等)。
自然,您還可能找到更多的既有共同點,又有差別的東西來引導孩子。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以母親(或父親)為榜樣,努力學著他們的樣子干活。例如,早餐后,孩子會仔細觀看媽媽收拾餐桌,跟著媽媽去買菜,同媽媽一起收拾房間,看媽媽洗衣服、熨衣服、做飯以及做很多零碎的家務活。對孩子而言,所有這些都是最好的學習材料,他追蹤和消化這些活動的進程,努力理解它們的意義。
孩子邊觀察邊聽著媽媽的解釋,以后還要去模仿媽媽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的智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促進。這樣一來,孩子就更能理解在哪些特定的情形下,應有什么樣的必要行為了。
因此,如果大人有自己的職業,平時要上班,孩子因此很少有看到媽媽做家務事的機會時,大人至少應在周末多擠出時間來,帶著他一邊做一邊解釋這樣的事情。當然,孩子對父親(或者是母親)在戶外干的活也會感興趣。
-
寶寶對玩具喜新厭舊,父母應該怎么辦相信不少父母都面對過這樣的困擾:玩具買回來時寶寶很喜歡,但沒玩兩天就不愛玩了,扔在一邊,鬧著要買新玩具,這是怎么回事呢?
-
寶寶邊吃邊玩的危害 對寶寶邊吃邊玩說NO!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父母在旁邊喂飯,而寶寶就一邊吃飯一邊玩,這樣的情況其實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危害,比如
-
教育孩子,小心這六件事適得期反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自己把所有的愛幾乎都給了孩子,對于孩子的飲食、學習、教育都非常的看重,但在實際生活中,
-
開發寶寶智力的運動方法 這些方法可以讓寶寶更聰明寶寶更智力發育一直是父母很關注的問題,而在智力發育當中,動作發育是早期的表現方式之一,通過運動可以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使
-
怎樣提高孩子的智力 讓寶寶聰明過人的幾件事從孩子呱呱落地起,就成為了父母最大與最幸福的“負擔”,不僅要盡辦法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也想通過一些方法來提高孩子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