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上運動員如何保護自己
體育運動的魅力之一便是勇猛拼搏和激烈對抗。競技場上到處都有速度的飛翔,力量的擊打,身體的沖撞。如何確保運動員“血肉之軀”的安全,從來是體育比賽頭等重要的課題。瞧瞧冰球選手們“頂盔貫甲”、全副武裝的那身打扮,簡直不亞于太空中的宇航員。當170克重的硬橡膠冰球以每小時160多公里的速度在場上往復彈射,平均體重80多公斤的對手在高速滑行中互相“合理沖撞”時,即使有這些頭盔、護胸、護肘、護腿、護襠的全方位保護,賽場上的人身事故仍時有發生。今日的體育運動如果離開了護具,許多項目將根本無法開展。
首先“關照”腦袋
運動員的第一個關照對象自然是腦袋。人的顱骨和脊液雖然對大腦有良好的保護作用,但運動中猛烈的沖擊力很容易造成顱骨骨折、腦震蕩、腦挫傷、硬膜下出血等后果。2005年美國職業棒球聯賽中,波士頓紅襪隊著名投手馬特·克萊門特頭部中球當場倒地,被抬出場外急救;2007年接替布萊爾擔任英國首相的戈登·布朗曾在高中時代一次橄欖球比賽中頭部嚴重受傷,導致視網膜脫落而幾乎完全失明;捷克足球國家隊“門神”彼得·切赫被對方前鋒踢中太陽穴引起顱骨斷裂險些喪命。粗略統計,美國每年約160萬人次的頭部創傷和體育運動有關。
拳擊比賽中密集而沉重的打擊主要是對準腦袋,2008年伊始,韓國“拳壇不倒翁”崔堯三成功衛冕之后魂斷拳臺的消息令人唏噓。拳擊運動員頭部長期承受打擊還會帶來慢性腦損傷和顱壓及腦血流改變。有人認為,拳王阿里的諸多神經癥狀不能不歸咎于頭部多年來被“零敲碎打”的“積累效應”。
我們所熟悉的臺球和“鋼珠碰球”這類彈性碰撞中,無論“正碰”或者“斜碰”,小球的動能和速度都會發生傳遞和交換,但總動量保持不變。對于運動員的頭部來說,器械和肢體的碰撞大都屬于非彈性的“斜碰”,不僅會帶來顱骨與腦的線性運動和繞頸部的切向運動,還會帶來頭部的結構性改變。由于動量等于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因此撞擊物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制動”時間越短,沖擊力就越大。在球場上和自行車、滑冰等高速運動中,保護頭部的“硬”措施是佩戴頭盔,讓玻璃鋼和碳纖維外殼通過形變吸收部分動能,同時,和頭部曲率半徑相近的海綿襯墊層與懸掛結構將碰撞中“尖銳”的“點接觸”變成“平緩”的“面接觸”,從而減小壓強并延長碰撞作用時間,起到“攤薄”沖擊力的“緩沖作用”。
早期職業拳擊賽不戴手套,1853年美國拳壇雙雄沙利文和莫利西的瘋狂對決被法庭判為野蠻斗毆而鋃鐺入獄。奧運拳擊賽和職業拳擊賽最大的不同在于確保了競賽的安全性,奧運拳擊頭盔須用“軟”材料制成,以便同時保護對手的拳頭。奧運拳擊的另一“軟”措施是使用大而厚的拳擊手套來“軟化”運動員的“鐵拳”。和職業拳擊小而薄的226克手套相比,奧運拳擊284克的手套打中對方時接觸面積更大,拳套柔軟層被壓縮的距離更長,從而延緩了拳頭制動的時間,使得運動員瞬間承受的沖擊力更小。
牙套筑起牙齒的“長城”
看到拳擊選手和橄欖球運動員在休息時吐出嘴里的牙套,人們常常不明白這個小玩意為何物。驚人的數字顯示,美國每年在運動場上被打掉的牙齒約500萬顆。牙套的英文名字可直譯為“護嘴”,在各種沖擊性運動中使用牙套,可以大大減少“滿地找牙”的受傷者。人的牙齒本來十分堅固并具有驚人的力量,雜技演員能靠牙齒的咬合將身體懸在空中。但這是靠著咬肌的整體力量,單個牙齒往往是不堪一擊的。彈性塑膠制成的牙套能使彼此孤立的牙齒“聯合起來”,特別咬緊牙關后,牙齒的“磚塊”筑成了牙齒的“長城”。當“眾志成城”的上下牙列共同承擔沖擊時,就不會被“各個擊破”了。牙套還能改變外力作用時嘴唇和牙齒的“硬接觸”,起到良好的緩沖作用,并減輕對頸椎的震蕩。如今市場上批量生產的成品牙套不能做到適合每個人的口型,有一種經熱水燙過后變得可塑,在口中咬合并冷卻后能固定形狀的牙套效果更好,而理想的牙套應該如安裝義齒一樣,請專業的牙醫取模定做,才能確保適當的厚度和緊密的接觸。
-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營養所須注意事項和平常人不一樣,運動員由于每天要進行大量的運動,他們的新城代謝就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在運動的時候機體代謝水平會升高,熱能消
-
鄒凱減肥靠多運動北京時間8月5日,倫敦奧運會體操項目進入單項比賽的角逐,在率先開始的男子自由操決賽中,衛冕冠軍鄒凱以完美的發揮獲得15.933分
-
孫楊—每日游泳兩萬米孫楊男子400米自由泳第3金,倫敦奧運首日的奧林匹克水上中心的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見證了中國男子游泳在奧運會崛起的里程碑時刻
-
陳若琳自封淡定姐賽場上,她是女皇。4年時間收獲4枚奧運金牌,她比肩伏明霞、郭晶晶等前輩。英國BBC電視臺的解說員更是驚嘆道:“和她同場競技,
-
劉翔將會于13日回上海,進行下一步康復計劃敦倫敦時間8月9日下午,劉翔在經歷1小時19分鐘的手術后,主刀醫生尼古拉斯·庫倫從手術室出來對劉翔父母和團隊成員表示手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