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集體環境
托兒所、幼兒園、學校,如同家庭一樣,教師即父母,同伙即兄妹。恰當的教育內容,得體的教育方法,直接影響著小兒的身心發育。在一個和諧、友愛、團結、快樂、積極向上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可使小兒的情緒行為得到良好的發育。
[環境因素]
(二)家庭環境
1.社會經濟狀況 一般認為,家庭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小兒的語言、適應能力和智力的發育均優于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緊張事件較前者為多;另外,在這種家庭中,心理和社會交往機會少,兒童就象成人一樣產生焦慮和抑郁。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兒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兒童的行為問題。
2.父母狀況 父母的不幸童年。父母的婚姻狀況、健康狀況、母親妊娠時的心理壓力及分娩時的情況等,均可影響兒童行為的發育、在一項調查中發現,有行為問題的兒童,較多地存在著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現象和異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性格、智力和教育水平對小兒的行為發育也有影響。
3.父母對子女的態度 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溺愛、過分擔心和過分保護、偏愛、歧視以及對子女不切實際的過分期望等均對兒童行為右影響。
4.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是兒童的第一個崇拜者,兒童經常模仿父母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行為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他的子女。家庭氣氛、父母分居、爭吵等對兒童有深刻影響,孩子容易受父母公開爭吵的干擾,特別當這種爭吵與已有關時。其他諸如嗜酒、吸煙、對人對事的態度等無不對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影響。
5.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沖突 每個正常的家庭都有矛盾發生,但如矛盾太大則會引起父母的擔憂以及孩子的不安全感。在家中造成矛盾的原因很多,如小兒的令人討厭的一些表現、家務、電視節目、衣服、朋友、學習……。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相互理解。一旦沖突發生,父母的責備、懲罰只會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會產生敵意行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性格部分來自遺傳,部分來自父母的教養。孩子表現不好、發脾氣,父母應首先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矛盾惡化。
6.家庭破裂 由于父母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常常引發出許多行為問題。與兒童行為有關的因素有:離婚的原因,與跟隨一方(父或母)的關系,新同胞的出生,社會經濟壓力,母(或父)親的情緒,離異雙方仍繼續對立謾罵等。
(三)兒童自身的生理環境
1.殘疾與慢性軀體性疾病 這對小兒行為有很大影響。在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兒產生不適、疼痛,有些影響或限制了兒童的日常活動和社會交往,有些則使小兒恐懼和焦慮,有些則使小兒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以上種種變化常可改變家長、老師和伙伴們對孩子行為的態度,而后者反過來又會引起兒童自身行為的改變。疾病對兒童情緒、行為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抑郁。男孩以社會退縮為多,女孩以攻擊行為較多。
2.成熟度與智能 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程度是小兒行為發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經系統的成熟與智能有關,在某一年齡的小兒應有相應的智能發育水平。對于智能發育較遲者,如期望過高,則往往會產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對較高者,常會對學校產生厭倦情緒、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等。
3.兒童氣質(見下)。
4.生化和內分泌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人的情緒行為變化都有生化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經介質(如單胺類的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和內分泌。不少注意缺損和多動癥患兒可通過阻斷單胺氧化酶提高單胺水平改善癥狀,三環類抗抑郁藥對多動癥也有治療作用。在焦慮癥患者,血漿皮質類固醇含量上升,從而反饋地使生物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更新率加速,其中特別是5羥色胺機能的活動過盛可能與焦慮癥的發生有關。目前認為,神經性厭食可能與間腦-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有關。
-
一天中有哪些保健養生的好習慣?一個人要怎樣變得不浮躁?一天中有哪些保健養生的好習慣?
-
白領的通病,常掄胳膊 ——肩頸不再疼!當今社會屬于大經濟時代,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白領式”工作,于是長期面對電腦、坐姿不良引發的肩頸疾病的問
-
關于我國研發的新冠疫苗,您所關心的都在這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分別于3月17日和4月14日舉辦新聞發布會,會上權威專家解答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相關信息。
-
痔瘡是會呼吸的痛 治療外痔用什么藥?稍有不慎,痔瘡這種討厭的疾病就可能纏上任何一個人。不管男女,都可能中招。而且有“痔”不在年高,年輕人喜歡坐在電
-
得內痔吃藥有用嗎?直達患處,藥效更直接!如今,得痔瘡的人可不少,而在痔瘡的種類中,得內痔的居多。想知道得了內痔怎么辦,患內痔吃些什么藥好,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內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