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上小兒營養不良該怎么辦
在日常生活中,小兒營養不良是家庭常見的癥狀,而是這種慢性營養缺乏癥,是由身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消耗自身的組織,出現消瘦、發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統的功能紊亂。多發生于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中醫統稱為“疳”。
小兒營養不良常因先天發育不良、攝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具體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母乳量不足,單純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養,使食物中蛋白質、熱量不足,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2.嬰兒斷奶前未加輔食,突然斷奶或斷奶后喂養不當,使營養吸收不足。
3.小兒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飯菜等主食,影響了正常進食量。
4.早產兒攝食量不足。因為早產兒生長發育比一般小兒更快,更容易發生營養不良。
5.小兒患慢性腹瀉,使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減少,或患結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攝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發生營養不良。
6.小兒患有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等,身體的營養物質為寄生蟲所吸收,亦可導致營養不良。
由于上述各種原因,身體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而正常的代謝仍要進行,只得消耗體內的脂肪、肌肉等組織,以至逐漸消瘦。初期患兒只是體重不增,以后體重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首先是腹部,其次為軀干、四肢,臀部、大腿的脂肪早已消失。與同齡的小孩相比,體重輕百分之十五以上。肌肉松馳無力,皮膚干燥、蒼白、彈性差。伴煩躁不安、睡眠欠佳等。重癥患孩則極度消瘦,全身皮下脂肪幾乎消失,額部起皺紋,顴骨突出,外貌像小老頭,身高低于正常,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營養不良的患孩可伴有營養性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各種維生素缺乏癥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得并發癥,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中醫稱小兒營養不良為“疳證”,認為疳證是由于乳食不節、喂養不當或其他疾病導致氣液消耗過度,脾胃虛損而致。臨床上,常分積滯傷脾、脾虛氣弱、氣血兩虛等類型進行辨證施治。
-
一天中有哪些保健養生的好習慣?一個人要怎樣變得不浮躁?一天中有哪些保健養生的好習慣?
-
白領的通病,常掄胳膊 ——肩頸不再疼!當今社會屬于大經濟時代,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長久的“白領式”工作,于是長期面對電腦、坐姿不良引發的肩頸疾病的問
-
關于我國研發的新冠疫苗,您所關心的都在這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分別于3月17日和4月14日舉辦新聞發布會,會上權威專家解答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相關信息。
-
痔瘡是會呼吸的痛 治療外痔用什么藥?稍有不慎,痔瘡這種討厭的疾病就可能纏上任何一個人。不管男女,都可能中招。而且有“痔”不在年高,年輕人喜歡坐在電
-
得內痔吃藥有用嗎?直達患處,藥效更直接!如今,得痔瘡的人可不少,而在痔瘡的種類中,得內痔的居多。想知道得了內痔怎么辦,患內痔吃些什么藥好,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內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