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重養脾 多吃豆類和果實
很多人在炎熱的夏季都有愛吃冷飲,喜吹冷氣的愛好,以致于受到濕邪的入侵,損害了脾胃的健康。在夏末秋初時期,天氣多雨潮濕更容易傷脾。因此,我們要注重養護脾胃健康。下面,讓我為大家介紹夏末秋初如何養生護脾。
夏末秋初 “瓜”字輩的要少吃
中醫認為脾的特性是喜燥惡濕,長夏濕氣本來就重,如果這個時候不小心淋雨,或是沒有及時更換被汗水浸透的衣物,就極易使脾臟為濕邪所困,從而出現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肢體困重等癥狀。這個時候你再多吃寒涼食物的話,就會更加加重脾胃的負擔,所以這個時候拉肚子的人也特別多。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飲食,護好腸胃,特別是冰鎮西瓜,這時能不吃就不吃了。
夏季人們對西瓜情有獨鐘,特別是涼爽可口的冰鎮西瓜,幾乎成為人們消解暑熱的必備品。但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其實西瓜還有一個外號,叫“寒瓜”。西瓜性寒解熱,食之冰涼,因此才有了這個稱呼。西瓜本來性寒,若這“寒瓜”再在冰箱里一放,簡直就是“雪上加霜”,盡管其清熱解暑的效果較好,吃上去很過癮,但多食對脾胃的傷害卻是很大的。有些人西瓜吃多了會拉肚子,甚至出現頭昏乏力、身體困重等現象,就是因為濕邪困脾所致。
其實不只是西瓜,甜瓜、黃瓜、冬瓜、苦瓜等瓜字輩的食物都屬于寒涼食物。這個時候脾胃本就虛弱,若過食寒涼之物只會“火上澆油”,引起腹瀉也就是在所難免的了。所以過了夏天,西瓜基本上也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秋后暑熱 “豆”字輩要多吃
不宜吃瓜類,但是夏末秋初暑氣逼人該如何應對呢?
綠豆
其實,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濕邪,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綠豆湯了。那汁液碧綠的綠豆湯不僅可解暑熱之毒,還可化濕,助你的脾胃解圍。
紅豆
其實不只是綠豆湯,綠豆的兄弟“紅豆”(也稱赤豆、赤小豆)也有這樣的功效。李時珍曾稱紅豆為“心之谷”,中醫認為其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由于紅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所以經常服用還有減肥的功效。對于愛美的女士而言,若是擔心因“貼秋膘”而致身材變形的話,可以配合著多喝些紅豆湯,即有消暑化濕,還可以維持你的曼妙身材,何樂而不為!
初秋養脾 少吃秋瓜多吃秋果
瓜類不能吃,那吃什么好呢?秋瓜不宜多吃,秋果卻是可以吃些的。
秋梨
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秋梨又被稱為“果宗”、“玉乳”,有“百果之宗”的美譽。中醫認為梨性涼味甘,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對于燥邪猖獗的秋季來說,是去燥的最佳選擇。
秋梨吃法不同,功效也不同,民間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腑之陰”的說法。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癥狀,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陰潤肺、潤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將梨隔水蒸過,煮湯或者做成粥來吃,這樣也可以將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來更加安全。
大棗
另外大棗也是比較適合的佳品。大棗有“木本糧食”的稱呼,因為古人認為它可代食物食用。《本草綱目》認為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對于“脾虛弱、食少便糖、氣血虧虛”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坊間甚至流傳有“一日吃仨棗,紅顏不顯老”的俗言。用紅棗加大米熬成粥,對保肝護肝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大棗不宜食用過多,“多食令人寒熱,凡贏瘦者不可食”,每天吃棗不要超過50克為好。
養脾護胃是夏末秋初的養生重點,大家可以根據以上方法來養護脾胃,預防濕邪。同時建議大家在這段時間要加強鍛煉身體,趕走身體的濕氣,以防疾病干擾。
-
秋季保健小常識 “三拒絕”讓你安度涼秋有很多的人們在秋天里的時候,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保健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和長壽,那么秋季保健的小常識到底是
-
秋季老年人的養生方法有哪些老年人在秋季應該要多喝水,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這樣可以避免秋季干燥對皮膚造成的損傷,天氣干燥時需要格外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
-
秋冬季洗澡太勤皮膚“受不了” 每周一到兩次即可渡過了炎熱的夏季,隨著天氣的逐漸轉冷,秋季也到來了,那么秋季到了之后,天氣也開始變得干燥,那么我們洗澡后總是會出現皮膚干
-
秋季養生的方法有哪些最近應該要注意多喝水,平時應該要做好腎臟的調養工作,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不宜吃油炸類的食物,應該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量,秋
-
秋季吃什么食物對身體好秋季可以適當吃一些豆制品,經常吃豆制品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優質蛋白,適當喝豆漿具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并且能夠起到降低膽固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