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胎養中的靜道觀
中醫養生妊娠期的保健尤有特色,即古人所謂胎養學說。主要記載在歷代婦科與兒科的書籍中,如《千金方》中稱“養胎”,《產孕集》中稱“養孕”,《育嬰家秘》中稱“胎養”。名稱雖不同,但防止流產、死胎、畸形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1]?v觀眾多關于胎養的著作均與靜道有深刻的聯系。“靜以參天地之玄,靜以修身心之妙。”《易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靜非不動,《周子》曰:“無欲故靜。”其所謂“無欲”,無人欲之意,無人欲純乎天理,就是以天理為靜,以人欲為動。靜而性定,所以定靜安慮是人的行為實踐基礎。
靜以養心
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靜心可使心境澄清,不受物欲的攪亂,使其靈秀的本質得以保全。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一身之神明,心牽纏于物,紛亂雜擾,不能為五官百骸做主張,則一身皆受其累;而七情所傷,五臟各應其感,心俱受之。故《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謂:“愁憂恐懼則傷心。”子母同體共生,母病及子,心神不安則胎動不寧,心神寧靜則胎元安靜。因此,孕婦應保持心境平和清凈,勿受擾于外物,方使胎元安穩。
靜以養氣
胎居母胞,與母同秉一氣血而生,母之氣血若亂,胎之氣血隨之而亂,母有所感,胎有所應。物之相感,靜感則吉,躁感則兇。可見母親氣血的變化,對胎兒影響甚大。古人云:“止怒莫若吟詩,守禮莫若存敬,存敬莫若安靜。”因此,孕婦只有做到內靜外敬,氣將大定,才能清凈安寧,舒卷自如。胎兒亦受惠其中,安然穩固,不致墜動不安。
靜以攝念
所謂攝念就是要覺察整頓心源,勿令起惡念,使念頭攝然,人安其生。在具體做法上,懷孕之后,應怡養性情,使氣血安和。“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微言……”[2]多接觸美好事物,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達到澄心靜慮,心志專一的境界,從而陶冶性情,開調胸懷,使心曠神怡,有益胎兒。“居必靜處”,“端坐清虛”,“戒嗔恚,遠七情”等,均有利于母子身心健康。
靜以適情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臟腑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內經》謂:“肝在志為怒……腎在志為恐。”喜怒無常,憂思過度,或卒受驚恐,就會造成氣血紊亂,臟腑失調,導致“五志過極而化火”,直接影響孕婦的身體健康,礙于胎兒的發育。《呂氏春秋?盡數》曰:“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3]故情志精神的調養為婦人養胎、護胎的重要內容。因此,婦女在懷孕期間應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保持心情平穩愉快,舒暢開朗,使內臟氣機條達。
藥養以靜
胎養用藥也應以“靜”為原則,即妊娠期間,凡峻下、滑利、去瘀、破血、耗氣、散氣以及一切有毒藥品,都應慎用或禁用。因這些藥物不但可能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可能妨礙胎兒的發育,甚或導致墮胎、小產。但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亦可以適當選用,《內經》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而平時應據病情辨證使用一些藥性平和的藥物,補養營衛,助養胎兒,以免傷胎動胎。
現代醫學表明,胎兒的活動,與母親的情緒變化休戚相關。據遺傳學家研究,胎兒的耳、目和感覺,在母體內漸趨完善,對外界的聲音逐漸聽到,并作出反應。在懷孕第三周的后半期到第七周末,是胎兒各組織逐漸分化成各個器官,胚胎變得初具人形的階段,對各種有害因素的敏感性很強,容易畸形,若孕婦長時間的恐懼、憤怒、煩躁、悲哀等,可導致身體機能及各種內分泌激素發生明顯變化,并使子宮內環境改變而影響胎兒。
總之,孕婦保持心神寧靜,氣血平靜,情操高尚,心情愉快,以期外感而內應。因此,靜道觀在中醫胎養學說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影響深遠。
-
哺乳期屬于孕產婦嗎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對于我們的孕媽媽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解決我們身體當中的現象,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才是
-
四個妙招 教你孕期吃肉不怕胖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懷孕的時候大家也是非常的開心,而且懷孕的時候也是非常痛苦的,因為懷孕期間身體肯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變化,有
-
產婦的保健日常護理該做哪些俗話說“生過孩子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是的,要經理過生產,我們才能夠體會到為人母的幸福。作為新生寶寶的媽咪,在關愛孩子的
-
產后護理的一般常規現在二胎開放了,新生力量也變得強大起來,許多家庭都很渴望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我們先在此說一聲,寶媽辛苦了!生個孩子不容易,
-
孕婦保健手冊如何辦理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懷了孕的女性朋友們應該如何正確的保健才能夠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的孕婦保健手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