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使用抗生素的六個原則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小兒疾病的過程中,有些家長存在著種種用藥誤區,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抗生素的用藥原則,以供參考。
原則一: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可由多種原因(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對上述癥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是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的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原則二: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藥后,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藥順從性等方面考慮,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在兒童,藥物劑量通常是由醫生根據診斷、病情、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另外,亦應考慮小兒機體代謝狀態,對患有肝、腎疾病的小兒,除應避免應用具有相應毒副作用的藥物外,還應仔細考慮用藥劑量。認為兒童用藥即為簡單的成人劑量減半的概念是錯誤的。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具體應咨詢醫生,認為癥狀消失即為病愈的概念是錯誤的。
原則三: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的后果。通常,有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單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較長期應用抗生素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者,以及聯合用藥可使毒性較大的藥物劑量得以減少時,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聯合用藥。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多用藥多保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原則四: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診斷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據臨床診斷,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對病原菌診斷不明,可選用廣譜抗生素。
父母為病兒自選抗生素,缺乏針對性,可能造成療效不佳或無效,并有可能誘發耐藥菌的產生,造成后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藥菌的傳播。
另外,提醒家長不要單純以價格的高低來判斷藥效的好壞,這是不可取的,應針對病原菌來選擇藥物。
原則五: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循環而發生感染,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由此可見,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原則六: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于抗生素應用后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霉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
-
這些食物適合添加輔食的寶寶,既健康又營養,兒保醫生推薦給大家今天給寶爸寶媽們推薦幾種富含維生素,適合當季吃的蔬果,多讓寶寶食用,既健康又營養!
-
就因為穿衣不當,寶寶患了濕疹由于濕疹是一種病因比較復雜的皮膚炎癥性疾病,每一個寶寶的臨床形態以及發病部位都存在一些差異性,因此具體的用藥情況需要因人
-
中醫:小兒保健四大要穴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有很多的東西都并不知道,對于我們小兒保健來說,有四大穴位能夠對我們的小兒的身體帶來非常好的狀況的,還
-
兒童保健原則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我們的兒童保健到底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和張坐,那么兒童保健的原
-
兒童食用味精過多難長高?味精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廚房用品,而且很多人在做飯的時候都會用到味精,可以有提鮮的效果。但是你要知道,味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