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寶寶得病有哪些征兆
1、皮膚薄、皮下血管豐富,皮膚的創傷或感染(如膿皰瘡)時細菌容易經血管進入血流,發展敗血癥。
2、臍的殘端:是斷臍時的創傷,要保持創傷面的清潔,否則成為細菌入侵體內的門戶,輕癥為臍炎,重者可發展敗血癥。
3、寶寶患感染性疾病:體溫非但不高,反而下降,還有不吃、不哭或哭聲低下,反應遲鈍,體重不增,出現黃疸等非特異性的癥狀、體征;遇到上述情況應去醫院診治,否則會貽誤病情。
4、寶寶出生時血液中有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使寶寶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但另一種免疫球蛋白ZgM,不能通過胎盤到胎兒,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的主要抗體,因此寶寶容易患大腸肝菌的感染(如大腸桿菌腦膜炎、敗血癥)。
5、寶寶胃腸道屏障機制差,腸道內的細菌容易通過腸壁進入血液,尤其牛奶喂養的寶寶(母乳喂養時,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可增加腸道的免疫抗病功能)。寶寶血腦屏障機制亦差,得了敗血癥后細菌容易進入腦部,發展為腦膜炎、腦膿腫。
6、寶寶抽搐時除了比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體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體或幾個手指)的陣發性或強直性抽搐外,更多見的是眼球震顫、雙眼凝視、反復眨眼、面肌顫動、前臂來回擺動等輕微的動作,有的寶寶表現為反復的、短暫的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等。
7、舌苔白又厚、腹中積食多。正常時嬰幼兒舌苔薄白清透,呈淡紅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氣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內有濕濁內停、或胃有宿食不化,此時要著眼消食化滯,可使用小兒化食丹、小兒百壽丹、消積丸等藥,以促進嬰幼兒消化。
8、手足心熱,常有病痛。正常嬰幼兒手心腳心溫和柔軟、不涼不熱,若手心腳心發熱,往往是要發病的征兆,這時要注意寶寶的精神狀況和及時調整寶寶的飲食穿著。
9、口鼻干又紅、肺胃熱相逢。若寶寶口鼻干燥發熱,口唇鼻孔干紅,鼻中有黃涕,表明寶寶肺、胃燥熱,需要讓寶寶多飲水、避風寒,以免寶寶發生高熱、咳嗽。
10、食欲不振。如果寶寶飲食過量,或者吃了生冷的、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寶寶肚脹不舒服、飲食不暢,導致食欲不振,在睡眠中常常翻動不安、磨牙。
11、睡眠姿態。正常的嬰幼兒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且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但寶寶入睡時若出現以下狀態,則是不正常:
①剛入睡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并伴有其它不適癥狀,比如有四方頭、出牙晚、囪門關閉太遲等,這是患了佝僂病的征兆;
②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后全身干澀、面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正常是110次/分鐘),便預示寶寶即將發燒;
③睡眠時哭鬧不止,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這可能是寶寶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
④熟睡尤其是在仰睡時,鼾聲較大、張嘴呼吸,而且出現面容呆笨、鼻梁寬平,則可能是因為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引起的;
⑤睡覺后不斷咀嚼、磨牙的話,則可能是肚子里有蛔蟲,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所致;
⑥睡覺后用手搔屁股,且肛門周圍有白線頭樣的小蟲在爬動,則是蟯蟲病。
12、大便干、呈羊屎狀。正常嬰幼兒的大便為軟條狀,每天定時排出。若大便呈羊屎小球狀,且干燥難以排出,或2~3日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腸內熱氣過重。內熱過久,寶寶不僅容易出現上火癥狀,而且容易感冒發燒。
另外,常言道,要想小兒安,常保三分饑和寒。饑不是說要讓寶寶餓肚子,寒也不是要讓寶寶受涼挨凍,而是指寶寶飲食穿著要適量,不偏食、不過熱,并根據季節變化作相應調整。吃得過飽、或過熱出汗太多,都會使寶寶的抵抗力下降,從而引發疾病。
-
這些食物適合添加輔食的寶寶,既健康又營養,兒保醫生推薦給大家今天給寶爸寶媽們推薦幾種富含維生素,適合當季吃的蔬果,多讓寶寶食用,既健康又營養!
-
就因為穿衣不當,寶寶患了濕疹由于濕疹是一種病因比較復雜的皮膚炎癥性疾病,每一個寶寶的臨床形態以及發病部位都存在一些差異性,因此具體的用藥情況需要因人
-
中醫:小兒保健四大要穴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有很多的東西都并不知道,對于我們小兒保健來說,有四大穴位能夠對我們的小兒的身體帶來非常好的狀況的,還
-
兒童保健原則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我們的兒童保健到底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和張坐,那么兒童保健的原
-
兒童食用味精過多難長高?味精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廚房用品,而且很多人在做飯的時候都會用到味精,可以有提鮮的效果。但是你要知道,味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