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的心理康復——視覺篇
1.視力殘疾人的感知覺有哪些特點?
眼睛是人們觀察周圍事物、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無論在空間定向、時間估計,還是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上,以及個體智力發育中,都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與其他感覺相比,視覺具有感知范圍大、距離遠、知覺速度快、轉移靈便等明顯特點。視覺一旦喪失,視覺所特有的優越性便也全部喪失。原來由視覺感知的事物只能由其他感官的活動予以代償,如看不見鋼筆只能用手去觸摸,看不見陌生人的走近只能靠耳朵去聽腳步聲,等等。但是,喪失視覺的人不能直接感知光、色和物體的透視,而且也無法由其他感官來代替。 視力殘疾人在感知覺方面的一個最突出特點是部分或者全部喪失視覺。對于一個視力殘疾人來說,一切都處在黑暗中,他不知光明為何物。除了自己耳朵能聽到、手能摸到、腳 能走到、軀體能觸到的客觀物體,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世界有多大,都是他所難以了解的。這種嚴重障礙給盲人的感知覺帶來了一些不同于視力正常人的顯著特點,這些特點大致可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⑴由于代償作用,聽覺功能顯著增強:視殘人和視覺正常人不同,對聲音刺激物的定向反應增強了,并且能在長時間內保持不消退。這是由于聲音對于視殘人取得了不同于視力正常人的信號意義,它們成了視殘人在行走、認識活動、生產與生活中進行空間定向的重要依據。 ⑵觸摸覺和肌肉運動覺的充分發展與增強:對于喪失視覺的人,觸覺、聽覺和運動覺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來源。他們主動、積極地利用自己的肌膚去接觸外界事物,靠觸摸覺和運動覺獲得事物的表面形象,耳朵的聽覺和手的觸摸覺的高度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償了喪失的視力,起到了“眼睛”的補嘗作用。但是應當看到,他們的知覺范圍終歸受到了嚴重的限制,不但使感知覺的速度減慢,而且所能感知的外界事物特征減少,準確性也差了。
2.視力殘疾人的學習記憶有哪些特點?
視力殘疾人的學習記憶也存在著與正常人不同的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他們只能依靠聽覺和觸摸覺、運動覺等進行學習。他們的大部分知識是通過言語傳授而獲得,而且聽覺、肌肉運動覺和嗅覺都發揮了很在的作用。例如正常人看到了小汽車,又聽到了“小汽車”一詞,便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條件聯系;而視殘人則要通過觸摸小汽車的模型或實物,聽一聽小汽車喇叭聲和發動機的響聲,再聽到“小汽車”這個詞,三者才能形成條件聯系。顯然,聽覺、觸摸覺、肌肉運動覺都發揮了作用。又如,在盲文學習中,他們所依靠的也是聽覺和觸摸覺的聯合作用。觸摸覺的替代作用在視殘人學習特殊書寫方法時表現得特別明顯,這種特殊書寫方式在物體表象和空間表象的形成中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前蘇聯學者關于殘疾人學習凸線畫的研究證明,盲人由于用觸摸覺代替視覺,經過學習可以正確地確定物體形象和圖畫形象的相互關系,發現物體及其圖畫間的相似點。 視力殘疾人在記憶活動中的突出特點是聽覺記憶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驚人的增強,凡事一入耳,就像釘子釘在木板上。他們還有很強的分辨能力。早在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狄德羅就說過,視力殘疾人的聽覺記憶特別好,別人的嗓音對視力殘疾人來說,就好似這些人的面孔而有各式各樣。視力殘疾人碰到朋友時,只須從聲音中就能判斷他是誰,在哪一個方向,離自己有多遠,從其語調中還可以判斷他的情緒和健康狀況。
3.視力殘疾人的思維有哪些特點?
在視覺正常的人的思維活動中,往往以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但無論何種形式的思維,語言和感性經驗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這種反映如果脫離了語言和概念是無法實現的,這種反映一旦脫離了感性經驗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視殘人由于對外界事物的感性認識受到局限,他們的言語缺乏感性形象的基礎,因而必然要影響其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 由于缺乏感性的經驗,視殘人的抽象概括過程難以順利進行;由于缺乏感性經驗,他們所形成的概念往往不準確,而且難以進行合乎實際的判斷和推理。他們對某一事物(尤其是新接觸到的事物)的分析、概括只能建立在自己聽到、嗅到、觸摸到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因而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整體性,不容易全面地反映這些事物。古代印度關于“盲人摸象”的寓言,所反映的就是只抓住具有最大實際意義的特征,而忽略其余特征的不準確、不全面的抽象概括的典型例子。視殘人缺乏感性經驗導致的另一必然后果是形象思維的貧乏,借助于語言、概念進行的抽象思維成了他們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的貧乏和無法觀察對視殘兒童思維造成的障礙是使他們在概括時發生困難。例如,有的視殘兒童認為蒼蠅和蜜蜂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都是能飛的昆蟲;還有的視殘兒童認為蘋果是圓形的,于是就把梨子、圓形玩具等也都說成是“蘋果”,因為它們都是圓的。 至于后天失明的視殘人,他們的思維特點與正常人并無明顯區別。他們既可以借助于失明前的視覺表象進行形象思維,又可借助于詞和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有研究表明,在沒有視覺的條件下,他們的空間表象的形成和思維的發展都可能達到高度完善的程度。
4.怎樣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復?
視力殘疾人的心理康復主要針對先天性殘或幼年殘者,盲童的心理康復至關重要。在人們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個子矮小、行動笨拙、不愛活動等等。確實,以上現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現還比較嚴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會跳,甚至不會正確走路,行走時手腳的動作不協調,身體軟弱,臉部表情單調。這些表現被人們叫做“盲相”。有的國家做過調查,在身體發育上,自幼失明的兒童比同年齡正常兒童遲緩2-4年。“盲相”和身體發育遲緩不是失明的必然結果,而是一種可能性。受過很好學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動時不帶或少帶“盲相”,身體發育也可以正常。如果為了避免摔傷,把盲童長期關在屋子里,不讓他自由活動,那么,這種擔心摔傷的“周到”關懷,一定會導致“盲相”的出現。只有通過各種活動,各個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發展。如果讓盲幼兒像其他幼兒一樣在游戲、作業等活動中得到發展和補償,那么他們的肌肉、骨骼、內臟等都會在正常范圍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育、成長。 在盲童成長的過程中,要抓緊其心理康復,并使聽覺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逐步達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償視覺缺陷中發揮作用。因此,要盡可能地讓盲童在運用聽覺時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覺,既聽,又摸,又聞,甚至親口嘗一嘗。應當有計劃地讓其盡早自己動手,實際操作,當然也要教育盲童注意安全。例如,訓練盲童往茶杯中倒水,是根據水侄入杯中時發出的不同音響來判斷是否倒滿了。開始訓練時最好用涼水,等熟練后再用開水就比較安全。這樣做既可以都會其技能,又可以避免其自卑。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償功能的特殊訓練,努力趕上正常人的社會功能,達到“殘而不廢”。我國已經有了盲人大學生、盲人音樂家等視殘知識分子,可見抓住早期教育和心理康復,消除盲人的自卑心理,發揮其心理代償功能,彌補生理缺陷,就一定能夠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就業、婚姻和家庭的各種困難,使其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
5.怎樣做好盲童的補償訓練?
我們知道,觸覺對盲童的生活、學習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盲童的良好觸覺是要經過訓練才能達到的,觸覺的感受力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從幼兒期起就要訓練盲童觸摸各種物體。例如摸讀盲字訓練,可由練習摸直徑較大的點字開始,逐漸縮小點的直徑和點的距離,到學齡期應會摸讀印刷的盲文點字書籍。 盲人可以區分音頻、音強、音色的細微變化,并以此來精確定向。美國的達倫巴克也用實驗證明了盲人能察覺出障礙物的存在而不去碰撞它,不是因為盲人的觸覺,而是盲人的聽覺為他們提供了障礙的信息。也就是說,盲人學會了使用前言固定障礙物反射回來的、不為明眼人所注意的聲音。當盲人有了這種根據聲音判斷物體的能力后,在生活中判斷汽車的運動、人的語聲、鳥的鳴叫、交通工具的種類、火爐上水壺中水的沸騰、室內人的多少和房間的大小等等就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了。 除聽覺外,盲人還配合其他感覺來定向。盲童可以從小學習用嗅覺區分各種氣味,不僅要學習區分家中經常食用的各種水果、蔬菜、調料劑的氣味,還要學習區分不同商店發出來的不同氣味,如魚肉店、副食店、小吃部、飯館等的氣味。新刷了油漆的門窗,盲人憑嗅覺在一定距離處就卻步不前,就像看見了貼著“油漆未干,請勿靠近”的告示一樣。嗅覺的經驗可以幫助盲人在街上定向。 盲人對于時間的知覺也有其自己獨特的途徑。有光感的盲人當然可以憑借陽光或燈光來判斷時間,辨別白天和黑夜。全無光感的盲人要靠另外的途徑:一種途徑是觸摸特制的盲人手表以確定時間;另外一種途徑是利用客觀事件與身體生物節律或周期性活動形成的聯系,來感知各個事件的先后關系和時間長短。例如,中午12點吃飯,飯后洗碗,和同學談話,盲童對于每一項活動所需的時間都有大略估計,憑身體的生物節律和活動周期,再根據自己的運動感覺,可以較準確地判斷下午上課的時間。 盲童的補償訓練對一生的生活、工作都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對培養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