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腎滋腎法
腎之陰陽是維持婦女生長發育生殖的基本物質和功能,故腎陰腎陽充實、平衡、協調是婦女機體正常的保證。腎中陰陽兩虛則可致精血不充,沖任失調,首先可致月經病發生。
腎陽虛常見:經閉、月經退后、月經量少、經期延日、經行腹痛等。常用方:右歸丸、右歸飲、溫沖湯、桂枝附子湯等。常用藥:巴戟天、肉桂、附子、淫羊藿、仙茅、鎖陽、菟絲子、杜仲、肉桂、桂枝、補骨脂、覆盆子、鹿角霜、吳茱萸、炒干姜等品。以達到溫陽補火的目的。
腎陰虛常見:月經先期、量少、經閉、痛經等癥。常用方:六味地黃湯、左歸飲、大補陰丸、兩地湯等。常用藥:生地、熟地、黃精、阿膠、龜板膠、山茱萸、女貞子、黃柏、元參、知母、枸杞子、天冬、麥冬、澤瀉、龜板等品,以達滋陰養精之功。
利濕祛痰法
脾失健運,聚濕成痰,痰濕停聚,下注胞宮,影響胞宮、胞脈則成月經病;常可見肥胖型婦女月經退后甚則經閉不行、經行量少、經行腹痛不適。
常用方:蒼附導痰丸、二陳湯、啟宮湯、滌痰湯等。常用藥:陳皮、半夏、焦白術、膽南星、白芥子、茯苓、炒薏仁、黨參、枳殼等,以起健脾祛濕化痰通絡之功。
疏肝解郁法
月經的調節與肝有重要關系,肝氣郁結則經血失暢而致月經異常,故月經不調責之于肝,故曰“調經肝為先,肝調經自和。”
肝郁氣滯臨床常見:月經先后無定期、痛經、月經量少、經閉或月經后期。若肝氣郁結日久化熱可見:月經先期、月經量多、痛經、經行吐衄等。肝氣郁結還可致經行腹瀉,經行情志異常等。
常用方逍遙散、柴胡舒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定經湯、宣郁通經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藥:柴胡、香附、砂仁、郁金、烏藥、炒白芍、川楝子、佛手等。
如屬肝陰不足可致月經量少、經間期出血、經前煩躁等癥。常用方:一貫煎、二至丸、四物湯、六味地黃湯等。常用藥:山茱萸、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白芍、沙參、麥冬等藥。調肝一法為治療月經病的重要治則。
理氣行滯法
氣以流暢為順,氣運乎血,血隨氣行,氣滯則血也滯,則月經病叢生。常見癥有:月經先后無定期,行經前乳房脹痛,經行腹痛。
治以行氣解郁、散結通絡。常用方:金鈴子散、烏藥散、越鞠丸等。常用藥:香附、青皮、川楝子、當歸、木香、延胡索、大腹皮、厚樸、枳殼、香甘松等。理氣行滯法常與舒肝解郁法配合運用。也可與活血化瘀法合用。
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