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孔夫子是怎樣養生的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志,經歷了許多政治紛擾,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
心胸開闊以養性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 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于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以至韋編三絕,還繼續給弟子上課。 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后對子路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么憂愁都扔掉了。他啊,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論語.述而》)應該說,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飲食講究以養生
孔子晚年飲食很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要求高的。這八不食分為三類: 一、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二、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這八不吃,對飲食衛生的要求很全面,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啟發。 孔子還很強調吃相,他說:食不語,寢不語。就是吃飯時不要說話,睡覺時也不要說話。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癥。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人,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 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種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開。現代很多營養學家都主張:保健食品應該是美食,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我們應提倡家庭美食。 家庭也可以制作美食。美食精細以頤年,對老年人來說,這不是一種奢求,而是養生的需要。
-
裝飾老人房間要注意哪些生活當中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讓我們,老年人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在平時的時候要像我們的老年人擁有一
-
中老年人修身養性的幾點建議其實對于我們的中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修身養性的方式,能夠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的,那么對于一些中老年人修身養性的
-
三種適合老年人的減肥運動對于我們老年人的身體來說,應該,特別的注意保護才是最好的,而且,對于保險來說也是應該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老年人減肥,應該
-
向年輕人學習9件事 晚年生活更充實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有很多的地方值得老年人學習的,而且對于老年人的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幫助,那么年輕人到底有什么樣的好習慣?
-
獨居老人心理狀態如何調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生活工作學習都不在老人的身邊,而且有著年輕人的工作,離老家也是非常遠的,天南海北都有,那么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