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性格更像是“小孩子”
老年人性格更像是“小孩子”老人走路很不穩健,而且,脾氣、秉性也說變就變,完全不受個人控制,這種性格讓兒女們很是頭痛,甚至有時候覺得他們更像是長不大的孩子,那么,為何老人總有一點“孩子氣”呢?下面小編就說說這里面的原因!
父母開始變得像孩子
37歲的劉先生來北京十多年,每年跟父母見面都很少,父母只能通過電話了解兒子的工作和生活。“近一兩年,我感覺特別明顯,以前爸媽一周打一兩次電話,現在恨不得一天打兩三個,說的都是一些瑣事,比如電視壞了怎么辦,某某保險能不能買等等。”劉先生說,回想小時候,爸爸是他的“十萬個為什么”,無論什么問題,他都會得到耐心的解答;現在角色互換了,他卻總忍不住用不耐煩的口氣回應。
網友羽翼的一段話,更是讓太多人感同身受:“在家照顧老爸幾天,看見他就像看到孩子一樣,我悄悄走進他的臥室,老爺子睡得很香,燈沒關,電視還在那里閃呀閃……立刻想起了小時候爸媽給我關燈的場景。”
吳先生的父親80多歲了。他回憶說,有一天他買回一盆水仙,父親問:“這是啥?”他回答:“這是水仙。”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他不耐煩地說:“都說了是水仙,記不住嗎?!”到了下午,上幼兒園的兒子回來問了同樣的問題,吳先生告訴他“這是水仙”。不一會兒,兒子又問。就這樣,一個問題,他回答了兒子8次。“突然間,我想起上午對待父親的一幕,又記起很多年前,父母也曾這樣一遍遍重復回答我的問題,感到很不是滋味。”
角色互換,我們沒做好
可以說,角色互換后,大多數年輕人做得都不好。有人這樣總結:“我們處在一個尷尬的年齡,開始關心爸媽,卻不愿說出口;想多陪陪爸媽,卻更貪戀手機電腦;知道爸媽想和自己說話,卻不知道他們的話要怎么接;看到爸媽在變老,卻不耐煩他們的過時和嘮叨。心里時時刻刻在愧疚,卻依然帶給他們落寞。”這種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認知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結構會發生變化,功能出現退化,導致記憶力、辨別力、學習能力等認知功能下降,有的老人還會有智力和行動障礙,再加上高速發展的科技,導致老人與社會脫節,因此比較依賴子女。另一方面,年輕人的心態和價值觀因求學和工作閱歷增加而改變,面對父母的原地踏步,就容易出現互不理解、溝通困難的情況。
第二,中國父母的教育,主要以孩子為中心,父母時刻惦記孩子的所需所想,甚至在年老后還為孩子的房貸、車貸乃至生活奔波。這樣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方式,被一代一代傳遞和延續下去,年老的父母就成了容易被忽略的“免費保姆”。但請別忘了,終究有一天,我們也會老去,想想現在的父母,或許就能看到老去的自己。
第三,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壓力倍增,忙是現實,也是借口。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對父母說忙總是理直氣壯,陪伴父母的計劃總會一推再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不論再忙,都會抽時間陪孩子去公園、做游戲。
長期的忽視,難免給老人帶來身心傷害。多項研究發現,長期寂寞、缺少關愛的老人免疫功能容易下降,慢性病增多。美國加州大學對1600名60歲以上老人的追蹤調查發現,經常感到孤獨的老人,壽命會減少6年。如果父母突然變得沉默,或者脾氣變差、容易激動,甚至得理不饒人,主動要求別人的關注和關懷,說明老人缺愛了。
-
老年夫妻的相處之道你造嗎其實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我們的老年夫妻應該遵循什么樣的相處之道,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好的健康的狀態的,那么老年夫妻的時候
-
老人金婚送什么禮物老年人已經到了年齡之后都想擁有一個非常幸福的晚年,那么如果我們的老年人也在要舉行一個金婚典禮的時候,對于作為朋友或者是子
-
老年人群聽聽流行音樂也不錯每種人群或者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有自己喜愛的音樂,通常大家會覺的老年人更喜歡聽一些老歌或者戲曲什么的,也的確在生活中很多老
-
老年夫妻記得給婚姻保鮮很多老人會感覺,都是老夫老妻了,不用再給婚姻保鮮。但有專家認為,老年夫妻也是需要給婚姻保鮮的。老年夫妻雖然共同攜手度過了
-
為老人選購手機的六個要點隨著手機的普及,不少的子女也想為父母購買一部手機,這樣就能夠及時的聯系,及時的了解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狀況,那么,大家知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