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借錢款時應具有一定的防患意識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借貸,是一種周轉資金、解決暫時困難的方式,它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但是這種借貸的形式,極易引起糾紛。特別是老年出借人,往往由于其生理、心理和不了解有關法律的特點,容易成為借貸糾紛的受害人,權益受到損害卻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因此,老年人在出借錢款時應具有一定的防患意識。
一、忌礙于情面 民間借貸,大多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或父母與子女之間。于是不少老年人礙于情面,不好意思讓借款人出具借條及讓借款人尋找擔保人;或者輕信對方不會賴帳而拒收借條。即使收到借條,有的無出借人的姓名、借款人無簽章等,一旦形成訴訟,就可能因提供不出明確的證據而致敗訴。有的老人明知對方無還貸能力,但不好意思回絕。這樣,即使有法院勝訴,也可能因債務人無力還款而使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護。
二、忌不懂法律 有的老年人一是缺乏時效的概念。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此類糾紛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即自約定的還款日期第二日起滿兩年后,債權人失去勝訴權(如未約定還款期,則債權人隨時可向債務要求還貸,時效從催討之日起計算)。有的老人面對“千年賴萬年不還”的債務人,只知上門催討,而致過了訴訟時效;或過了時效后才想起催討、訴訟,以致失去法律的保護;二是缺乏公證意識。一般來說,經公證過的合同效力高于未經公證的合同,而且公證書本身就是個有力的證據。因此,對借貸數額較大的借貸合同,與第三人簽定的借款擔保合同(包括財產抵押擔保合同)等,最好到公證處辦理公證。有些老人就是因缺乏公證意識,以致所簽合同意思不明而使權益受到損害。
三、忌貪圖高利 有的老人為貪高利,做出違法行為,如私自約定高利息;將利息直接作為本金定入借據。從貸款中先行扣利息;以旬或周為周期計算復利;明知對方借貸用于走私、投機倒把、行賄、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而貸款。這些都是法律所禁止的。在訴訟中法院查明出借人有上述行為的,將認定為非法借貸,對債權人可采取收繳部分甚至全部本金及利息;構成犯罪的,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外,單位向個人借貸的情況也有所增加。有的老人輕信利息的許諾而借貸,結果卻事與愿違。
老人謹慎借錢這樣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
老年人5大理財小訣竅對于我們老年人來說,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財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老年人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不致于我們的財產非常大的流失,還
-
為老人細數節儉過頭的危害節儉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很多老年人節儉了一輩子。不可否認,節儉不是壞事,但凡事都有度,如果老年人節儉過頭的話,不僅會影
-
老年人購買保健品要慎重老年人購買保健品要慎重,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群體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的需求都需要引起重視,在如何應對老齡化上,需
-
老年人乘飛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老年人乘飛機的注意事項是什么?由于身體原因,老人對于飛行的適應力和耐受力往往較差,不少老人同時患有各種慢性病,在搭乘飛機
-
退休老人要怎么理財呢退休老人要怎么理財呢?對于退休老年人,除了洗衣做飯,自己照顧自己,平時到廣場跳跳廣場舞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應該注意的,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