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個不應被遺忘的群體
在經濟與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包括大多數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老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正日益得到提高,然而我們不容否認的是,當前仍有許多老人的生活正處于貧困中;老人受子女虐待的現象時有所聞,也有的老人盡管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了滿足,但他們精神生活十分貧乏 ,“空巢老人”不時出現……老年人,需要我們更多地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市60周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1萬人,這表明我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些老人中,他們的生活和心理處于怎樣一種狀態呢,日前,記者走進老人這個群體,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老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況并不如意。
老人,需要“親情補鈣”
初次見到平建祥時,他正在街上步履蹣跚地行走著,一把灰黑色格子傘擱在右肩上,傘尖上還挑著一個塑料袋,記者定睛一看,袋里裝的是破舊的硬紙板。
來到村文化活動室內,平建祥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生活遭遇。老平今年76歲,患有嚴重支氣管炎,現住在敬老院,沒有經濟來源,只能出門撿些廢紙廢瓶賣,為的是換些零錢貼補生活。一般情況下,住敬老院的都是些孤寡老人,可老平既有女兒又有兒子,怎么也會住在敬老院呢?
老平說,兒子從小是個“三棍子打不出個悶屁來”的人,后來娶了個媳婦很潑辣,兒子被“治”得服服貼貼,一輩子種桑養蠶的平老伯在失去勞動能力后也失去了經濟來源,從此在這個家里生活開始舉步維艱,媳婦也對他更加不孝順了,雖然老人和她住在一起,但她做飯只做給自己吃,洗衣只洗自己的衣服。有一回,平老伯在碗櫥里只是拿了半碗冷飯吃,媳婦發現后追到樓上,在老人的門外喊:“飯被鬼吃掉了!”平老伯說到此處已是老淚縱橫。
由于和兒媳的關系不和,平老伯無奈之下只好搬進敬老院居住。
“在農村,還有不少老人像平老伯這樣生活著。”記者在采訪中不時聽到這樣的話。
如今,隨著獨生子女的普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愛幼”的風氣已然形成,然而“敬老”的氛圍卻依舊不容樂觀。
有人甚至這樣說:“在農村,房子造好,媳婦討好,孫子養好,老人還要厚著臉皮向子女討要生活費。”還有這樣一首順口溜,叫做“爺爺是傭人,奶奶是仆人,孫子是主人”,老人得不到兒子兒媳的愛護,倒是孫子成了嬌生慣養的“小皇帝”。
老人,呼喚“精神贍養”
如今,不少人一進入老年期,兒女長大了,物質生活條件也好轉了,但他們還是快樂不起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缺乏精神贍養,老人的內心世界備感孤獨。
今年82歲的夏閔熙老人有一天突然摔倒在地,他想站起來,但就是沒有力氣……他心里很明白,如果兒子這時能及時回來,自己就有救了,否則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聲來,可他能清晰地聽到門外人們匆匆來去的腳步聲。然而,門外的腳步聲由近到遠,又由遠到近,一次又一次……沒有人會想到屋內發生了什么事情,更沒有人在他的門口停下來。此時,一種悲涼感向他心頭襲來……
夏閔熙老人的老伴于5年前去世,惟一的兒子在市區工作并成了家。從此以后,夏老伯便開始了“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寂生活。前幾年,夏老伯身體還較硬朗的時候,白天出去走走逛逛,孤獨感倒也不這么強烈。 但自從那場大病之后,兒子把他安排進了敬老院,隱藏在老人內心深處的孤獨感開始日益強烈起來了。
生活中常聽到老年人這樣嘮叨:“兒子出門時也不告訴我一聲,是不是不喜歡和老人住在一起了?”“我兒子已經很長時間沒回家了,我一打電話過去他就說忙,我覺得自己在兒子的眼中快成了多余的人了。”
“精神贍養”正成為老年人越來越迫切的期盼。老人們需要的已不僅僅是子女給點錢和生活上的照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溝通。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市很多老人認為,他們在精神上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滿足,仿佛生活在“孤島”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覺到時日無多,因此特別珍惜和兒女相聚的時光,希望這種時光能多些、再多些……”我市一位退休教師這樣對記者說。然而,他的兩個孩子工作都特別忙,除了過年過節,平時很少回家看望老父老母。老人就盼著過節,過了春節盼“五一”、過了“五一”盼“十一”、過了“十一”盼新年、過了新年盼春節……“過節了,孩子們就能回來了!”老人無奈地說。
老人,游走在城市“邊緣”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今天,廣大中青年特別是青年人在城鄉差別上日益縮小,已經沒有了明顯的“城里人”和“鄉下人”的區別,但不少老年人,由于年齡和生活習性等因素,往往還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年過七旬的李阿蓮老人獨居在市區一處老街,生活起居全得由自己照顧。長期以來,李大媽幾乎沒有什么娛樂生活,一個老式的收音機成了她最忠實的伙伴,她最常聽的是黃梅戲,偶爾也跟著哼幾句。李大媽說,自己年輕時挺愛美,但那時家里經濟拮據,沒有閑錢來打扮,如今手頭寬裕了,可想買件稱心的新衣卻犯難了:不是款式太時髦,就是質量太差或不合身。如今的服裝店雖然是一家接著一家,但大都是經營各類時裝的,很少有老年服裝出售。
老年人買不到合適的衣服不說,理個發也成了不小的難題。每當看到美發店里那些“黃頭毛”的年輕理發師,李阿蓮嚇得連進都不敢進去。
我市某村的蔣正興是村里的老支書,退休后每月有1000多元的養老金,吃穿應該不愁了,但村里缺少老年人活動場所,這讓他的晚年生活感到格外單調。
老蔣一天的生活除了一日三餐,便是干活,早上去鎮上喝早茶成了惟一的娛樂生活。雖說村里有時會請來三跳藝人表演“三跳”,但老蔣不愛看,他說:“如今的‘三跳’不如小時候的好看。”“您鍛煉身體嗎?”記者問,老蔣笑著說,農村人下地干活就是鍛煉身體。老蔣又補充了一個細節:早些年,自己也想早起鍛煉身體。第一天,從村北走到了村南,路上遇見熟人,人家問:“您鍛煉身體呀?”老蔣點頭說:“是呀。”第二天,老蔣繼續從村北走到村南,路上又遇見熟人,對方說:“鍛煉身體能延長壽命,你們拿退休金的,是該壽長些……”老蔣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后來就再也不出去早鍛煉了。
如今,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動室,但向來不愛打牌、不善“砌長城”的老蔣依舊有些不滿意,他向記者“吐苦水”說,自己識字不多看書困難,看電視廣告又太多,而且大伙兒一起看又眾口難調……
孝敬老人,需要全社會共同付出
古人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尊老愛老是天經地義之事。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制服“年獸”,給人間帶來安寧的正是一名老人,他賦予了我們中國人豐富的春節文化:紅色的燈籠,紅色的春聯,還有那“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使整個神州大地處處流光溢彩……無獨有偶,在西方的“春節”——圣誕節中,核心人物也是一位“圣誕老人”。因此,在中西文化中,老人都是智慧、勇敢,吉祥、平安、幸福的化身,老人應該是被尊敬、被重視的。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然而,這樣一種美德緣何在如今的社會面臨日益退化?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鐘林分析認為,這是因為當今社會處于轉型時期,部分人的價值觀正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所替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不協調所致。
“一個人連自己的長輩都不愛,就不可能愛別人。”鐘林說,現在我市許多學校開始重視“孝敬教育”,編制了孝敬教育讀本,組織專門的活動,還將“孝敬”這一主題融入平時的教育中,讓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孝敬長輩的習慣,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感。
尊老愛老和養老
是社會的共同責任
聯合國國際人口學會編著的《人口學詞典》,對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數的7%時,其人口即稱為“老年型”人口,這樣的社會即稱之為“老齡化社會”。據有關部門統計,在我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市60周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39%。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壽命隨著物質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社會養老問題已在不知不覺中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有識之士認為,如何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當務之急是要探索出一條社會化養老的新路子。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已成了當今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去年,我市出臺相關政策,對全市首批共計4.48萬名70周歲以上老人直接發放養老基本生活補助。這一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走在前列的。它無疑為改善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對于數量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這一補貼顯然還不能完全滿足老人物質生活的要求。況且,社會為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除了提供社會保障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從精神上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
老人,一個不應被遺忘的群體。讓我們都來關心老年人,愛護老年人,為營造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而共同努力吧!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