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老人被遺忘在拆遷陰影里
一組遭遇拆遷的老人的群像,正在我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越清晰,越揪心。這些老人,原本活得或幸福,或困頓,或平淡,現在則因為面臨拆遷,遭遇了幾乎相同的命運。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告別了自己的家和親人。
據媒體報道,半年來,已發生多起由拆遷引發的老人死亡事故。最近的一場悲劇,發生在5月10日晚,91歲的福建老人劉線,疑因擔心拆遷后拖累子女而喝農藥自殺。
據說在自殺前,老人的兒女正忙著找房子租住,但困難重重。房東不愿租給帶著老人的家庭,擔心老人萬一死在自己的房子里,會“不吉利”。
試著去揣想一位老人的心境吧。身后的老房子即將不存,安置房尚不見蹤影,兒女們雖在忙碌奔波,但始終沒有結果。而她,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無能為力。此情此景,難免會令老人覺得自己成為累贅。
集中的事故,已讓我們意識到,在與城鎮化相伴的拆遷過程中,老人實際上是最脆弱的群體。以他們的年齡、身體、心理,去承受拆遷中的焦慮和痛苦,實在令人揪心。半年前,吉林一位73歲的老人,就是因拿不出6000元的房租費,趁老伴外出找房子時自殺的。
那些陪伴他們多年的老房子,即將轟然倒塌。他們能做的,或許只是站在廢墟邊,與自己的過往艱難揮別。那里,可能有他或她青春年代的愛情、中年時的艱辛、老年時的落寞。不管是什么,這都屬于一個垂垂老去的人難以割舍的牽掛。
但拆遷畢竟來了,這一切都不重要了,曾經的故事需要在這里宣告終止。然后,這些孱弱的老人,需要另覓他處,收留自己剩余的人生,在那里迎接新的開始。
可是對于一個難覓安身之地的老人,開始又在哪里呢?他們的盛年已逝,已無防護之力,未來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他們的不再是新鮮和希望,更多的是驚慌和無助。
所以,我們在媒體的報道里讀到,劉線的身體本來很健康,但得知要拆遷后一直郁郁寡歡。在她死前三四天,村里人看見,她一直在抹眼淚,時不時念叨著“沒地方去了”。
老房子一旦拆掉,同時瓦解的,還有老人們延續多年的生活和蓄積多年的情感。告別過去固然艱難,迎接未來更是不易。在遭遇拆遷的人群中,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無疑是最弱勢者——他們已經不起折騰,失去了身后那座老房子,對很多老人來說,所剩無幾的人生似乎也就失去了庇護。
這房子里,或許凝聚了他們一生的勞作,或許充滿了他們生動的故事,又或許僅僅只是一個躲風避雨的住處。但不管怎樣,有個“地方”可去,老人心里始終會覺得踏實。
然而在遭遇拆遷后,這些都不存在了。得到一筆“合理”的補償——甚至,很多時候并不能被認為是合理的——他們便“合理”“合法”地被推出家園之外。他們的命運,只是他們自己(至多包括他們的家庭及子女)的事,而并不意味著拆遷方及整套拆遷安置機制要負起責任來。
如此冷冰冰的邏輯,加諸任何人都是說不通的。尤其是當面對這一最脆弱的群體,我們有必要對這種邏輯加以沉痛的檢視。
市場規則或許難以避免功利和冷漠。但社會和人心,必須要有其自身的溫情和溫度。拆遷安置如何啟動、如何執行,尤其是當涉及老人時,在溫情和溫度方面,容不得漠視和疏漏。
進而言之,在設計拆遷制度時,是否該專門考慮到特殊人群,比如這些脆弱的老人,以使他們獲得足夠的保護?如此,那些遭遇拆遷的老人,也許就不會太過郁郁寡歡,也不至于四處苦苦哀求而租不到一處房子。這些老人,一旦“有地方可去”,也許就不會再自視為“累贅”,更不會決絕地自尋死路。相反,他們會在這個社會的人性化制度設計中,感受到人心的溫度。
但愿這不是奢望。但愿少些關于拆遷中老人的揪心故事。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