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悲劇連發 老人應重建人際關系網
5月26日,北京市通州區81歲的空巢老人柴玉吉,在家餓死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而四個親生兒子則居住同城內;6月4日凌晨,長沙市馬王堆附近,一對空巢老夫婦死于家中,初步懷疑是被入室的小偷殺害……
所謂空巢,是指在家庭生命周期中,隨著最小的孩子長大,因求學、就業、結婚或其他原因離開家庭,使原有家庭進入大部分時間只剩下父母兩人單獨居住或其中的一人居住的階段。據專家預計,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或將達到90%,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
那么,該如何保障空巢老人的正常需求,如何溫暖他們的心?在這中間,政府、社會,乃至空巢老人本身又該做些什么?
88歲老人半月不說話
88歲的蔣建軍(化名)說,養老院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天天這樣過,活著也沒盼頭”。
據了解,中山大學畢業的蔣建軍,退休前系長沙某研究院的技術骨干。工作時表現出色、家庭關系和睦,一直是“生活在蜜中”的人。
1998年,蔣建軍的老伴離世;2003年,其子出國工作,一家人移民美國。從此,蔣建軍的身上被貼上了“空巢老人”的標簽。
此后,以前那個談笑風生的蔣建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窩在家里,每天重復著三件事:看報紙、失眠、看照片。
“每晚3點多鐘都睡不著,只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失眠導致蔣建軍原有的生物鐘完全被破壞,每天,他必須睡到上午10時左右才能起床,早餐基本不吃,中餐簡單解決,晚餐則胃口極好。混亂的作息直接影響到他的身體,但他從未向兒子說過,“兒子很忙,再說說了也沒用,只能自己解決”。
因為“怕麻煩別人”,蔣建軍整天呆在家里,鐘點工來料理他的一日三餐,他和外界幾乎沒有交流。有時半個月,他都不說話,除非老同事上門聊聊天,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同事也一個個離世了,沒幾個可說話的了。”
大部分時間,蔣建軍會戴著老花鏡盯著自己的書桌,桌面的玻璃板下壓滿了兒子的照片——幼年、讀書、結婚、與孫女一家人的合照等,“不曉得他們現在什么樣了,總想讓他們再寄張照片來看看。”現在生活在養老院的蔣建軍嘆息道。
而搬到養老院,是蔣建軍自己堅持的。2009年,由于閱讀過度,蔣建軍的頸椎酸痛。他到附近社區醫院檢查后無果,他又主動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兒子。通過兒媳婦聯系在長沙的朋友,蔣建軍終于在湘雅二醫院治好了頸椎酸痛。此后,考慮到養老院有護理人員等因素,蔣建軍決定于2010年初搬進福利院公寓。
養老制度的實際差距
與蔣建軍不同的是,常德澧縣的黃乾坤(化名)老人開朗許多。身在農村的他有一對兒女,他們5年前就在外地打工落地生根,留下他與72歲的老伴相依為命。黃乾坤性格開朗,愛和村里的老漢吃飯時一起喝酒聊天。但總有個讓人奇怪的習慣——每天晚上拿著電話,撥打了一半號碼又放下。
“我想打給我兒子。”黃乾坤說,他惦記6歲大的孫子,想和他說說話。(法制周報新聞熱線:0731-84802117)因為孫子在年幼時曾由黃乾坤夫婦帶過一段時間,在讀幼兒園的時候才被接走了。
在中國,像蔣建軍、黃乾坤這樣的老人,都被稱為空巢老人。
據統計,我國老齡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長,約為總人口增長率的5倍。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兩億的空巢老人。
在這個日益龐大的群體中,彌漫著一股厭世的悲觀情緒。據全國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調查顯示,老人們最需要的服務包括法律援助、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服務熱線和聊天解悶等,分別達到了22.2%、20.5%、18.8%,17.1%和16.8%。但是這些服務需求的總滿足率目前僅為15.9%,換句話說,仍有84.1%的服務需求沒有被滿足。
對此,南開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集林認為,從大的社會背景來看,社會目前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在這個制度的真空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而在中國傳統的社會,老人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子女會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全部責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希望逐步建立起一種更加穩定的市場養老體制。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化的養老機制并沒有建立起來,同時傳統的家庭養老的觀念卻在逐步退化,這導致了老人養老問題的尷尬境地。
重組關系網安然度晚年
針對這個情況,2010年,長沙市政府以天心區作為示范點,在該區域內的老人家中安裝居家養老“貼心一鍵通”呼叫信息系統。據悉,該信息系統通過特制電話,讓老人在家中可一鍵訂制并享受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的緊急醫療呼叫、家政、志愿者等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空巢老人養老難題。
但是,類似“貼心一鍵通”等系統,只能從醫療、物業等方面幫助空巢老人,而他們最關鍵的心理問題還是被遺忘。
據心理咨詢師表示,人類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孤獨可能達到恐怖和害怕的程度。然而當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齡,告別社會閑居家庭時,卻面臨著子女長大,遠走高飛,必須承受空巢孤獨的局面。所以空巢老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系統往往趨于脆弱,容易對自身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同時適應性差,愛懷舊,久而久之,則心情抑郁、性格孤僻、易敏感多疑而產生偏見。像蔣建軍等空巢老人“怕麻煩別人”的行為來源于對自身的價值評估過低而產生的自卑心理,覺得自己沒什么用了,盡量不給別人麻煩。把自己劃為另類,盡量避開人群而保護自己的自尊。
那么,如何讓老人度過人生最后一段不“空心”的空巢生活,劉慕嚴認為空巢老人首先要接受自己已進入老年期這一現實,保持健康的身體,重新組建人際關系網,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改過去尊老愛幼為尊友愛老,同時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助人為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過早產生衰老感,做到老有所為等;最后要善于保養,多運動、保持合理的飲食與平和心態,勞逸結合,“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空巢老人悲劇的發生”。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