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老年人“唱主角” 文化傳承面“斷層”
16日是我國傳統端午佳節,由文化部、國臺辦和湖北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端午文化節在屈原故里秭歸舉行,這是端午節成功“申遺”后舉辦的首個國家級端午文化節。
當地為此提前推出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活動為節慶“預熱”。記者連日來在現場采訪發現,各種民俗演示活動都是老年人“唱主角”。當地文化官員和民俗專家對此表示憂慮,認為年輕人“缺位”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端午民俗展演老年人“唱主角”
9日至15日,縫制香袋、清晨祭江、龍舟競渡、包制香粽、娘家避惡、艾水沐浴、靈牛耕地、涂抹雄黃、縫虎頭鞋、稻場娛樂等各種端午民俗活動,在秭歸各地火熱展開。在這些民俗活動的帶動下,秭歸各地提前充溢著端午佳節的氣息。
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許多端午民俗在秭歸的群眾認知度和參與度很高,幾乎人人吃粽子,家家掛艾蒿,這也是縣里為保護傳承端午文化做了長期努力和大量工作的成果。但記者同時發現,制作和表演性的民俗活動,都是老年人“唱主角”,有少數中年人參與。年輕人明顯“缺位”,這不禁讓人對民俗傳承后繼乏人產生憂慮。
在秭歸的民院壩頭,每晚都有民間藝人聚在一起唱戲娛樂。幾十位老藝人在此打花鼓、演皮影戲、對山民歌、唱招魂曲、喊峽江號子,講端午習俗和屈原故事。在鳳凰山民俗展館,演示包粽子、編香包、制雄黃酒的,也幾乎都是些白發蒼蒼的老者。當地年輕人雖然大多知曉端午文化,對民俗活動也樂于參觀湊熱鬧,但對學習制作和參與演示大多不感興趣。
在幾天的采訪中,記者曾與數十位20歲-30歲的年輕人交談過。問起當地的各種端午民俗活動,他們都能說出不少,但對于如何包粽子、制雄黃酒、打花鼓、唱招魂曲等,都表示吃過、喝過、看過、聽過,卻沒學過、做過。
30歲的郭璇是土生土長的秭歸人,完成學業后在當地一家賓館做大堂經理。她說,縣里不斷發掘和豐富傳統文化活動,有些常聽老人說起的民俗,今年還是頭一次見。“平時上班工作忙,像艾水沐浴這樣的端午民俗,聽老人們講過,也見過父母用艾水給我的孩子洗澡,但我自己沒動手做過。”
民俗文化傳承面臨“斷層”危機
秭歸縣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梅云來說,我國民俗文化雖面臨保護經費窘迫、挖掘內涵不力等諸多問題,但當務之急要解決的還是人才匱乏問題。從當地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文化在老一代人的努力下繼承得較好,但缺乏年輕人的學習和參與,“接班人”難覓,民俗文化傳承將面臨“斷層”的危機。
梅云來說:“年輕人思維活躍,思想開闊,應當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中堅力量。”據他介紹,不久前縣里組織的一次問卷調查發現,當地有些年輕人甚至不知道屈原是誰,更不知道為什么要紀念他。曾有位年長的守廟人專門為年輕人辦過免費的屈原講學班,但三個月后就終止了。年輕人說,他們工作生活太忙,沒時間聽這些東西。
屈學專家譚家斌現供職于屈原紀念館,他說,歷史上秭歸文化氛圍濃厚,明清時期,地方農民詩人自發成立騷壇詩社。可如今,詩社面臨“后無來者”的尷尬境地。
“當地有文采的年輕人非常多,"文革"時期不允許詩社活動,有位年輕農民詩人就偷偷把詩作寫在煙盒紙上,藏于青瓦下,當地人的創作熱情可見一斑。”
譚家斌說,“現在詩社之所以招不到人,是因為很多年輕人認為寫詩不能養家糊口,于是紛紛外出打工。真正安心搞創作的,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是把寫詩當作一種精神寄托。”
騷壇詩社社長黃瓊是樂平里的農民,他在當地水電站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收入400元。他說,如果不是在家門口找到工作,他也許會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
據黃瓊分析,民俗文化傳承后繼乏人,除了因為一些年輕人對學習民俗文化缺乏興趣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年來當地年輕人和年輕民俗人才外流現象嚴重。
據介紹,秭歸是勞務輸出大縣,去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高達6萬多人,占總人口的15%,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民俗文化因此缺乏選才基礎。同時,已有的年輕民俗人才近年來又有不少外流,或外出找到別的工作,或加入團隊表演賺錢。
應創新民俗形式激發國人“文化自覺”
為避免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秭歸縣做了不少工作。當地教育局近期在各中小學開展主題為“傳承端午習俗,弘揚屈原愛國精神”活動,讓民俗文化走進校園,激發中小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懷。
2006年,“屈原傳說”項目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當地就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培養了一批民俗文化研究員,致力于屈原文化的傳承事業。秭歸縣委黨校副研究員鄭承志就是其中的一員,作為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認為,如今青年人不是不想傳承,而是沒有機會傳承。
鄭承志說,當前學校考試和社會用人制度,都存在輕民俗文化知識的現象。學生了解文化,參與民俗活動,對他們高考和就業都不能帶來現實收獲,因此學生不愿學,教師不愿教。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陳建憲認為,民俗文化要通過文化創新,通過功能轉化,整合入現代文化體系中,發揮新的功能,才可能存活并得到繼承和發展。
陳建憲建議,國家應出臺政策鼓勵各地政府結合實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充分挖掘當地文化產業、避免刻意追求GDP增速,通過創新以現代形式對傳統民俗“基因”重組,在保持精神內核和象征符號不變的前提下,讓他們充分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據陳建憲介紹,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已有相當的“文化自覺”,像《達·芬奇密碼》和《軒轅劍》等幾個獲得巨大成功的影視和游戲產品,都是將解構了的非物質文化傳統元素,以現代形式重新組裝起來的。創意產業的興起,將是在年輕人中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的一個極好機遇。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