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溜出養老院 人文關懷缺失了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事業的發展是時代的需要,它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一個途徑。據《民政統計年鑒》公布2007年的數字,我國有老年人1.53億,老年人群體還在擴大。由于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養老院”曾經一度成為“孝”的爭議點,而如今,隨著中國現實狀況的發展,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們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看法,接受西方的做法:老年人進入養老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我們卻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拿來主義”。
西方人之所以認為進入養老院是理所當然,根本上是因為他們認為和所接受的養老院是充滿人文關懷的地方,是安享晚年的圣地,除了良好的福利以外,他們在養老院會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們不是寄宿者而是哪里的一個主人,親人子女也會主動來探望他們,不僅如此,當地的志愿者也會不定期的來和老人進行互動。新聞中的百歲老人,說到了這樣一句話:我已經十幾年沒有來這一塊兒了。”老人可以徒步九個多小時,至少說明她身體狀況還算良好,并不是不能自理,十多年來卻不曾被接回家小住幾日,是多深的思念讓老人甘愿連續走9個小時?家人探訪老人的周期是多久,一周?一個月?一年?還是永遠?或許,在中國,大多數情況下,養老院成為了真正永久的“老人之家”,這里意味著“與世隔絕”,常伴老人的是孤獨和寂寞。
我想中式和西式養老院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文關懷”度的不同。就養老院來說,我們走向了極端。一方面,曾經把送老人進養老院當作不孝之舉,絕不把老人移居養老院,如今漸漸西化,覺得老人在養老院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于是流行送養老院了,但是,這一送,就企圖掐斷老人與自己的一切關聯,除了給錢,什么也不負責了。特別是遇到老人身體出現行動不便、疾病纏身的狀況,子女似乎將其當作生活的包袱和累贅,送至養老院不聞不理。另一方面,國家在相關的軟件和硬件上的建設,也使得養老院逐漸偏向利益化的事業發展,而忽視了公益化、人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全國的養老院僅僅4萬余所,為老年院舍服務人員也僅僅只有2.6萬余人,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很多一般的老年院舍工作人員,都是一些沒文憑的下崗工人、農村婦女以及其他的臨時工。
原本應該由專業的護理人員來照顧這些老人的,但是即使是專業的護理人員,在我國,他們的學歷和素質也大多數偏低,以中專大專為主,相比較國外,不僅有學士學位,還有碩士和博士級別的護士。
沒有高質量的從業人員,養老事業要想朝著制度化、人性化方向發展將舉步維艱。然而老年是人人都會經歷的階段,人到老年,更應該返璞歸真,最值得享受的本該就是人性,來自家庭的溫暖、來自社會的關愛等等,而不是面對枯萎的親情、殘酷的權錢之爭,等待著死亡。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