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健康講座”班:老年人莫入誤區
近年來,保健品銷售出現一種新模式———打著養生的幌子,從宣講健康知識,到藥品與保健品偷換概念,再到受益者現身說法,環環相扣,直至將你“洗腦”,售出產品。這就是各類健康講座。
這種銷售模式的背后隱藏著什么?一無發票二無售后三無固定門市,產品售出后該找誰負責?近日,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為何專請老年人?
5月底,市民李先生在電話中偶然得知,家住峰峰礦區孫莊礦的岳母,花了1500元購得十盒長靚膠囊和十盒羊胎盤膠囊,最近,又花1400元買下一種凈水器。一問才知,近一個月來,岳母每天早晨都去參加一個免費的健康講座,這些錢就是在這個講座上花掉的。
健康講座并不陌生,不知從何時起,聽講座已成為退休老人的新工作。市民王女士的母親在中華大街與陵園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個禮堂內,花了近千元買了十盒羊胎素膠囊。記者走進這個禮堂時,發現連過道都站滿了老人。講臺上,一位女士一邊“爺爺、奶奶”地招呼著,一邊高聲宣傳一種羊胎素膠囊,并表示產品5折優惠。隨后,幾名老年人上臺,訴說其服用膠囊后自身的變化……2個小時后,現場每位老人得到一袋膠囊贈品,并被告知可到某路上的門市購買。
●為何老人易被忽悠?
記者調查發現,起初,老人們只是占便宜拿些贈品,之后,抱著不買不好意思或吃比不吃強等心態少量購買,再后來,在銷售人員的多花樣、炮轟式宣傳下,不少老年人產生信賴和認同,開始越買越多。
對此,心理專家分析,隨著年齡增大,老年人把身體健康當成首要問題。但他們接觸到的外界信息相對較少,對新事物了解不夠,在心理暗示作用下,會相信產品被放大的功效。
“老年人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比較弱,對他人的認同感卻很高,他們更加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心理專家說,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老人享受了別人的服務,不買產品過意不去的原因。
●講座背后藏何貓膩?
6月份,峰峰礦區工商局對一個講座現場進行了檢查,發現對方一些許可證照已經過期,開辦的一家保健品店也未取得相關證照。執法人員對現場保健品進行了暫扣,并立案調查。
工商、藥監及衛生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靠講座來銷售保健品的行為,是近幾年新生成的一種銷售模式。保健品銷售人員不再是直接銷售其產品,而是先講一些養生、治病等理論,混淆藥品與保健品的概念,達到“洗腦”目的后,再推出其產品。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銷售流動性很大,產品銷售完,就更換地點,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后得不到發票,售后沒有保障。
負責人介紹,如果其銷售的保健品有夸大功效或治病功效,可由藥監部門按無證藥品查處;如果其保健品缺乏有關經營許可證,由工商部門查處;如果保健品本身存在問題,則由衛生部門查處。
但是現在,推銷保健品都不用宣傳單,而是口頭講座,這使得取證十分困難。同時,這些保健品都由外省運過來,有正規的授權和許可,無法找出其產品本身的毛病。這一系列問題為監管帶來難度。
●所售保健品是否靈驗?
半個月前,市中心醫院老年病科收治一位慢性肺心病的老病號。這位70多歲的病人每年都需定期進行一段時間的穩定治療,但今年再來住院,身體狀況明顯不如從前。原來他買了一些保健品,聽信其夸大宣傳后,擅自停了藥。
該科主任武付忠說,大家對保健食品的認識普遍存在誤區,都將其當成能治百病的“靈藥”,但目前未曾聽聞有權威的臨床數據可以證明保健食品對病人確實有療效。武主任強調,目前最重要的不是老年人吃不吃保健食品,而是有些老年人過度信賴保健食品的問題。消除這種誤解更為迫切。
如何正確養生?武主任表示,老年人的保健方法有很多,最好的方式就是堅持合理的飲食、良好的作息以及適當的運動。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