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 請向老年人傾斜
由葉德嫻、劉德華主演的《桃姐》是一部反映大家庭少爺與家傭桃姐之間主仆情的一部動人的影片。這部反應老齡化問題的影片,本該是老年人觀看的,但是電影院里幾乎幾不到半個老年人的影子。這是為什么呢?
老年人為什么不看電影
為什么老人不去看電影?70歲的孫真義阿姨回答頗具代表性,“我活得健健康康的,不生病、不吃藥、不住院,就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如果身體還行,幫著帶帶孫子盡盡義務,有時間的話看看電視,聽聽廣播——看電影,那是年輕人的事。”
除老年人普遍的社會心態外,居高不下的電影票價也將許多老人擋在影院門外。接受采訪的一位老人就對記者說,“聽說現在看一場電影要花70元錢,我孫子看的3D版更貴,據說要100多元,太宰人了,家里有47寸的大電視,干嘛去電影院燒那份錢!”
5年前退休的孫明剛師傅說他已十多年沒看電影了。他感慨,“20年前,一張電影票也就兩三毛錢,像勝利、延安、大華這樣的電影院都在大街上,抬腳就能進,現在的電影院,不光票價漲了兩三百倍,像我們這樣的老年人,真想看場電影都不知道電影院在哪里——據說都移到高樓上去了,難找!”
“舍不得花錢,是中國老年人的典型特征之一。”南航社會學副教授張杰認為,其實老年人不是不想消費,但老人普遍有節儉的傳統,而眼下看電影已成為時尚的“奢侈”消費,70元一張的基本票價,完全超越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怎么指望他們去看昂貴電影呢!
當然,并非所有老人都不愿去看電影,現在的大片往往不適合老年人觀看。記者在德基就碰到兩位中途“逃跑”的老人。他們的子女為他們購買了3D版本的《異星戰場》,但帶上3D眼鏡,他們頓時頭昏腦脹,震耳欲聾的音效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現在適合老年人看的電影太少了!”這是很多觀眾的感慨。香港導演彭浩翔無奈地對記者說,“我也想拍《桃姐》那樣的電影,我拿5個劇本去跟投資方談,最終他們還是選擇風險最小的青春題材。這其實是個惡性循環,他越不投錢,市面上就越沒有老人題材的電影,老年觀眾就越少,這方面的題材也就越沒人敢拍了!”
老人文化消費的遺忘角落
“不僅是電影,放眼當下各主流文化消費種類,老年人的參與度都很低。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加速臨近,老人在相關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的同時,文化消費不足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文化產品滯后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著名文化學者葉匡政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認為。
據了解,國內文化消費的主流方式,主要包括觀看電影電視、收聽廣播音樂、閱讀書籍報刊雜志,此外,舞臺藝術、展覽展示文化活動也吸引不少人參加,然而在所有領域的參與者中,老人常常被忽略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看電視、聽廣播、閱讀健康保健類報刊雜志書籍,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文化消費方式,這幾種消費大多是免費的,或是幾毛、幾元的小額支出。其它如戲劇票,動輒上百、幾百元,即使老人喜歡看,也舍不得花那筆錢。
相比之下,打麻將可能是眼下老年人最大的文娛活動了。記者在南京一家小區采訪發現,小區商鋪里麻將檔已有4家,去打麻將的大多是老年人,10元、20元就“進園子”。社區的老年文娛活動室里,原本還有象棋、圍棋,如今也被麻將取代。
相比,日本對老人文化消費的支持值得我們借鑒。上海大學的夏媛老師曾經在日本學習工作了7年。她在電話中對記者說,在日本,全社會都形成了面向老人的服務觀念。除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外,社會資源更多地向老年人傾斜。她介紹,在日本看電影一般要1600多日元,但電影院設有老年人窗口,可以享受半價,所以日本影迷中銀發觀眾不在少數。社區老人每個月都有朗讀會,將自己寫的文章和俳句(一種日本詩歌體裁)相互交流,每年一次大型的發表會上,老人們當眾朗讀自己的作品,趣味盎然。
夏老師認為,由于國情不同,國內老年人一心都撲在子女身上,而日本年輕人很早就要獨立生活,老年人有時間規劃自己的人生。“我常聽到國內60歲左右的人就說自己老了,可在日本,七八十歲的老人還經常出去打工甚至做義工,兩國老人的精神面貌也有差異。”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