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該當老小孩 子女不要老說乖乖語
人生有兩個狀態,小的時候是個孩子,到了老年的時候也是個孩子,所以很多的人都會叫老人是“老小孩兒”,隨著生理功能的下降,不少老人的心理、脾氣、行為變得越來越像小孩子。但如果子女對老人像對待小孩一樣去溝通,不但適得其反,甚至還會損害他們的健康。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像對待小孩一樣跟老人說話,會讓老人折壽8年。研究人員對美國俄亥俄州某鎮660名年過50歲的人進行長期調查后發現,把“乖乖”等常用于孩子的詞用在老人身上,會讓老人感覺心情沉重、自尊受損,進而影響健康。耶魯大學公眾健康研究院教授貝卡·利維博士的結論是:就影響長壽的因素而言,人們對老人的態度比膽固醇含量、抽煙或運動的影響更大。
子女采取“哄”的方式溝通,可能是想適應上了年紀后改變了脾氣、性格的父母。所以,老人們還是應該從調整自己的心態做起。我國傳統文化提倡尊老愛幼,但也提倡互敬互諒,老年人既不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而鬧情緒,也不要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喪失自信、憂郁自卑;應該既不服老,也不做老小孩。上了年紀更要放寬心,以積極、平和的心態生活。此外,老人如果受到嬰兒般的對待,也不要生氣,正確的做法是主動告訴子女自己的訴求。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對子女們的建議是:“我們對待老人的確要給予像對待孩子一樣的關愛,但絕不是要采取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老人像是一本繪滿圖畫的厚書。老人有著豐富的閱歷和社會經驗,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仍非常需要外界的認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用哄著的方式與老人交流,會讓老人感到自己沒有被尊重,自身的價值被否定。”
那么,子女該如何跟父母溝通呢?楊萍表示,與老人溝通并不需要什么花哨的技巧,只要懷著尊重、平等的心態去溝通老人都會樂于接受。兒女說話時,要多關注老人的情緒變化,且記住這18個字:多傾聽、少反駁;慢語速、柔語氣;聊過去、問近況。如果跟老人意見不統一,子女溝通時更要注意方法。比如,父母盲目迷信某種保健品,這時,如何勸解就是一門學問。如果直接像對待孩子那樣用哄著的方式說服老人,敏感的老人會想:兒女是不是覺得自己不中用了,沒有判斷力了?是不是兒女不舍得給自己花錢?這時,理性、平等的姿態說服比哄著勸解更有效。 (責任編輯:馮凱)
-
老人若身體發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