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組團”辦理遺體捐獻手續(xù)
不知道人們對于遺體捐獻有什么樣的看法,但我覺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近日,合肥的一群老人組團辦理遺體捐獻手續(xù)引起了廣泛關注。
遺體捐獻是人類讓軀體成為通往醫(yī)學殿堂的橋梁,或成為另一個生命延續(xù)的無私奉獻行為。在合肥瑤海區(qū)七里站街道,就有這樣一群老人正在用這種方式為人生的謝幕增添新的意義。
丁立長老人今年81歲,曾是一名軍人。退伍回到家后,他一直就有一個心愿,就是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2002年,丁老一個人騎著自行車來到社區(qū)詢問,可是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該走什么樣的程序捐獻遺體。直到一個星期后,經居委會聯(lián)系,省紅十字會遺體捐獻中心安醫(yī)大接受站來到二十埠居委會,現場為老人辦理了手續(xù)。
“他就是這樣一個倔人,他要做的事情肯定是要做成的。”丁立長的老伴說。
張志良和沈佩珍是一對伉儷,張志良今年76歲,老伴沈佩珍小他三歲。退休前,張志良曾經是地質隊的高級工程師。2005年,他們和其他幾位地質隊的老同事一起來到社區(qū),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xù)。隨后,居住在地質隊大院里的老職工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一行動中來。85歲的文施超老人成為該社區(qū)第17位遺體捐獻志愿者。
談及為何會有這一想法,張志良表示,“我們的器官可以為醫(yī)學治療所用,病例數據也可以解決醫(yī)療上的疑難問題,遺體還可以作為標本,用來培養(yǎng)醫(yī)學院的學生。”張志良覺得,如果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后還可以為醫(yī)療事業(yè)作出一點點貢獻,也算是值了。“捐獻遺體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最小的今年也快50歲了。”
12月2日,1938年出生的俞能秀老人和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的工作人員商談,俞能秀向后者遞交了自己的遺體(器官)捐獻志愿申請書。她將成為這個團體的第十八個成員。
全省共有4000人簽訂了遺體捐獻志愿書,實現捐獻的有320人,目前合肥市志愿捐獻遺體(器官)總人數不到800人,光在這里就有18位志愿者,在全省都屬罕見。在捐獻人名單中,志愿者當中有老黨員,有工程師,也有采礦工人;其中有兩對夫婦以及一家三口參與。成員中,年齡最大的當屬1929年出生的文施超,年齡最小的是1967年的畢琳,遺體捐獻成為他們共同的人生最終選擇。
這些老年人的思想覺悟真的很高,他們可謂是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將為我國醫(yī)療事業(yè)做出巨大貢獻,我們真摯的感謝這些老人們。
-
老人若身體發(fā)生癌變,腹部會有五個現象出現癌癥一直是一個嚴重威脅我們生命的魔鬼,尤其是身體機能開始下降的老人,身體更易發(fā)生癌變,當然癌癥也不是不可治愈的,只要
-
疫情期間除了戴口罩,還可通過提升抵抗力防止新冠感染對于很多身體不是太好,免疫力比較弱的人,別說是如此高傳染性的新冠病毒,就連普通的小感冒,在平時也會更容易被傳染,因此為了
-
人字拖鞋久穿致病引發(fā)足部疾病人字拖是很多男性的最愛,在炎熱的夏季傳著人字拖到樹下乘乘涼,下象棋。因此,每到這個時節(jié),人字拖的銷量可以用直線飆升來形容
-
中年男性養(yǎng)生應注意什么中年時期,各種瑣事積壓,工作、事業(yè)、情感都是,尤其男人中年的時候。閑暇時間少,鍛煉時間更少,常常會感到心理疲憊。那男性中
-
中年男性養(yǎng)生的禁忌因為生活壓力漸大,年齡進入中年,身體開始大不如前,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年男性開始關注保健養(yǎng)生的問題了。只是很多中年男性不懂的